一方薄纸
两封家书
承载着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
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
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信念
陈振先家书手稿
>>>>
书信原文
我敬爱的大哥及闽中全体同志们:
此致
革命敬礼!
拓夫
三十六年,九,廿三
亲爱的母亲与弟妹们:
我知道你们为了我的原故是洒下不少辛酸之泪滴了,但,这完全是多余,而且是不应该的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此(取)丹心照汗青”。我觉得这当是我们的无上光荣与慰安。目前虽是黑暗重重,然这正是黎明前的象征,请你们安心地等待着吧:度过了这冷的严冬,春天一定就会来到人间了!
心妹的小宝宝可好?我很爱他哩!聪明的孩子!那么再见了!
我亲热地握紧了你们的手!
细哥
于道山路羁押所
>>>>
家书品读
这两封家书写于解放战争时期,是福清籍革命烈士陈振先,被囚禁于福州道山路羁押所时所作。第一封家书尚未找到机会送出,他预感自己即将罹难,在纸张剩下的一角写下遗书留给家人,便有了这写在同一页纸上的两封书信。
陈振先,1922年出生于福清海口一个革命家庭,幼年丧父,由于家里是地下交通联络站,他在小小年纪就承担起站岗放哨的任务,革命种子早早埋在他的心里。
陈振先宣誓入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5岁的陈振先向组织要求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但是县委领导考虑到他年纪小没有批准,先安排他进入明义中学读书。
陈振先参与《原野》杂志撰稿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鲁迅先生这段话放在少年陈振先身上恰如其分。 进入明义中学后,他以笔为锋,创办《原野》半月刊宣传抗日,影响深远,让反动当局深感威胁,勒令停刊并扬言要抓人。为保存力量,《原野》杂志就地解散。他到外县继续开展抗战救国运动,后来还参加敢死队,在长乐琅尾港伏击战中英勇杀敌,荣获抗日银质徽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和共产党员,白色恐怖笼罩八闽大地。1947年春寒料峭,闽中特委决定在福清龙田、高山发动武装暴动,陈振先受命在江镜地区组建百人游击队,遭国民党反动派千人“围剿”,暴动计划流产,后因叛徒出卖,他被捕于福州尤溪会馆。
“愿你们勇敢地踏着先烈们的血迹向前迈进吧!”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在被押去枪决途中,他昂首阔步,一路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将革命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一腔赤诚与热血,洒在走向革命胜利的道路上。
他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时,母亲夏淑琼、哥哥陈振芳等人,均在外地为革命奔走,只剩下80岁高龄的爷爷陈国祥,强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悲痛,到蕉岭为孙儿收殓遗骸,用一抔黄土,草草掩埋烈士忠骨。年轻战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他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践行了投身革命、献身革命的铮铮誓言。
“忠孝难两全”,罹难前,陈振先才将这张薄纸的最后一角留给亲人。千言万语道不尽,终写下“度过了这冷的严冬,春天一定就会来到人间了!”以求给亲人带来些许宽慰。
海口振先小学
斯人已逝,英魂长存!陈振先的事迹连同他感人肺腑的遗书,为后人所传颂,当年烈士倒下的地方,如今矗立起一座纪念亭,无数党员群众自发前来缅怀瞻仰烈士遗风,海口镇斗垣小学也更名为“振先小学”,将继承先烈革命精神写进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