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建省肿瘤医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闽医肿办〔2021〕41号)相关规定,经医院科教科审核,现就我院与湖南强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意向的科技成果转化事项公示如下: 成果名称:一种甲状腺腔镜手术使用拉钩装置 专利号: ZL202322876355.4 公开号:CN221431115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转让方:福建省肿瘤医院 发明人:吴宇 受让方:湖南强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交易方式:专利(申请)权转让 交易金额:¥60,000.00元(人民币陆万元整)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上述科技成果转让情况进行公示。公示时间:2025年4月22日至2025年5月6日(共15个自然日)。如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向福建省肿瘤医院科教科反映。 联系人:宗井凤、林航 联系电话:0591-62752517 联系地址:福建省肿瘤医院西办公区2楼科教科
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专家团队成功为一名肾动脉狭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实施肾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患者血压显著改善,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该手术填补了我院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标志着我院血管介入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患者张先生(化名)是一名晚期肺癌患者,在经历了多疗程放化疗后目前肿瘤控制良好,可他长期受高血压困扰,虽规律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但血压始终难以稳定控制,收缩压高达200mmHg。经多学科会诊,方主亭副院长携手陈示光主诊团队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精准锁定病因为"双侧肾动脉中重度狭窄"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进而引发顽固性高血压及肾功能损伤。经充分评估并与患者深入沟通后,考虑到左侧肾动脉狭窄更为严重,团队决定先对患者进行左侧肾动脉支架成形术。 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团队通过股动脉穿刺建立微创通道,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精准引导下,将球囊导管送至狭窄部位(血管直径小于2mm)进行预扩张,随后植入肾动脉专用支架。手术历时约1小时,成功开通狭窄血管,术后造影显示原狭窄段血流恢复通畅,血压明显下降。患者全程清醒,术后1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 陈示光副主任医师介绍,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传统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奏效。肾动脉支架成形术通过微创方式重建血管通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的优势。据国内外临床研究显示,约60%-80%的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可得到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减药或停药。 方主亭副院长表示,新技术的开展是为了让患者多一份治疗选择。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将继续以严谨的态度精进技术,用更微创、更精准的方式守护患者健康。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发病年龄小于30岁或大于55岁、合并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建议进行肾动脉超声等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可有效保护肾功能,避免心脑肾靶器官损害。中心目前已常规开展外周血管及肿瘤介入诊疗,年手术量逾千例。未来将继续深耕微创介入领域,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小创伤解决大问题"的现代医疗技术红利。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近日,一位高度恶性的脑肿瘤患者来院复查,经我院放疗科专家团队采用一种新技术——电场治疗后,肿瘤得到控制,已生存超3年,生存期已远超平均水平。 48岁的黄女士(化名)于3年前被确诊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脑肿瘤——左侧颞叶4级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这种肿瘤被称为“脑瘤之王”,因生长迅速、治疗难度大,患者的平均生存期通常只有12到18个月。我院放疗科主任吴君心、邵凌东主任医师团队根据病情,在手术、放化疗的基础上,采用了电场治疗新技术,使患者疗效获得突破。 精准手术切除 术前,医疗团队使用先进的影像技术精确定位肿瘤的位置和边界,确保精准性,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脑功能。术后病理检查确认肿瘤类型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检测显示MGMT启动子甲基化阳性,这意味着其对化疗药物替莫唑胺敏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步放化疗+辅助化疗+电场治疗 术后6周内,团队制定同步放化疗方案。放疗采用先进的调强适形技术(60 Gy/30次),精准照射肿瘤区域,同时患者每天口服替莫唑胺进行化疗。放疗结束后,黄女士完成了6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整个过程耐受性良好。为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团队启动了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这是一种国际上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创新的治疗方式,黄女士每天佩戴治疗设备18小时以上,通过电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这种治疗方式不仅副作用小,还能在家中进行,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生活。 截至目前,黄女士术后生存已超过3年,已远超平均水平,肿瘤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胶质母细胞瘤规范治疗的三大支柱 邵凌东主任医师介绍——该治疗方案基于以下三大支柱,确保了黄女士的治疗效果: 01.最大安全范围手术,最大限度地保护她的脑功能。分子病理分型(如IDH、MGMT等)也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02.同步放化疗为核心: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是胶质母细胞瘤的标准治疗方案,尤其对MGMT甲基化阳性的患者效果更显著。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放化疗方案,延长生存期。 03.再加上电场治疗新技术,延长生存:研究表明,电场治疗可以将新诊断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0.9个月,同时副作用较小,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 肿瘤电场治疗 吴君心主任表示,肿瘤电场治疗是一种通过便携式、无创的医疗器械实施的疗法,其原理是通过低强度、中频(200 kHz)交流电场,作用于增殖癌细胞的微管蛋白,干扰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使受影响的癌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生长。胶质母细胞瘤(4级胶质瘤)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在手术、放化疗的基础上辅以电场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这一例患者就从中获益明显。电场治疗主要有以下优势: 01.副作用小、不需要住院治疗:电场治疗是非侵入性的,对健康细胞伤害小,通常不会引起全身性副作用。 02.生存获益大:研究显示,电场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可以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5%提高到13%,效果显著。 03.使用方便:患者可以在家中佩戴设备,不影响日常生活。 04.可与其他疗法联用:电场治疗可以与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疗法结合,增强整体治疗效果。 我院神经肿瘤放射治疗团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胶质瘤MDT专科联盟的常委单位,也是胶质瘤多学科诊疗(MDT)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参加单位,综合应用先进的TOMO放射治疗技术、电场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优质、先进的服务,并参加了国产化电场治疗仪的临床研究。
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专家团队成功为一名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迅速化解危机,术后患者出血症状消失,目前已康复出院。 患者李先生(化名)有多年乙肝后肝硬化病史,因发现肝内占位就诊我院。入院后突发呕血、黑便,血红蛋白骤降至35g/L,合并失血性休克,病情危殆。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迅速组织介入科、ICU、麻醉科、消化内镜、外科等科室展开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结合患者表现及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MDT团队充分评估后,决定急诊行TIPSS治疗,以微创方式降低门静脉压力,阻断出血源。 手术由方主亭副院长及陈示光副主任医师团队实施,通过颈静脉穿刺建立微创通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实时引导下,于肝内精准建立直径8mm的门体静脉分流道,并植入支架。术中同步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丛,实现“分流+断流”双重止血。手术全程仅耗时90分钟,术后门静脉压力由术前25mmHg降至11mmHg,患者呕血症状立即停止,血红蛋白稳步回升,目前已康复出院。 陈示光副主任介绍,TIPSS手术是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急、致死率高,TIPSS手术能通过构建分流道降压止血。不过,该手术对术者操作精度要求极高。肝脏内部构造复杂,手术时要在肝组织内精准建立肝静脉与门静脉间的分流道,这需要术者熟悉肝脏解剖结构,具备高超操作技巧与丰富经验。手术中,细微偏差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穿刺稍有不慎误碰血管,会致腹腔内大出血、胆道大出血等,引发休克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方主亭副院长强调,对于肝硬化患者而言,一旦出现呕血、黑便、头晕心悸等症状,必须高度警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能性。针对肝硬化等门脉高压高危人群,应每12- 24个月定期进行胃镜或CT增强筛查。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的死亡风险。未来,我院将持续关注门脉高压诊疗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积极推动微创介入技术与人工智能、多模态影像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融合。致力于以更小的创伤、更高的操作精度,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切实履行“危重症不出省”的医疗责任与担当,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编者按:专注每一束光,照亮生命旅程。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成立于1984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经40载岁月沉淀,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不断发展壮大,从现代放疗技术到综合治疗手段的创新应用,逐步成为省内领先、国内前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书写下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鼻咽癌福建省是高发地区之一。鼻咽癌诊疗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复发和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进行鼻咽癌个体化精准治疗,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是鼻咽癌治疗的难点和热点。 为此,由头颈肿瘤放疗科潘建基教授和林少俊教授领衔,开展了《基于MRI的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精确放疗的研究应用》项目。 2017年8月,该项目荣获201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本项目针对分期诊断、小靶区调强放疗技术、放化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及预后风险分层等多学科诊疗研究,并在临床推广应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主要包括: TNM分期研究与国际接轨:在过去20年中,团队牵头组织了中国鼻咽癌临床分期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主导了《鼻咽癌AJCC/UICC第八版分期》的修订,将福建和香港的数据推向国际,并获得UICC/AJCC的认可,推动中国鼻咽癌分期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 确立精确放疗标准:在国内确立了精确放疗作为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法,建立并推广了鼻咽癌精确放疗的靶区勾画规范,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明确指导。 化疗方案再创新:全球首次验证同步化疗联合辅助化疗适合高发区鼻咽癌患者,提出并验证用诱导化疗替代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理念,为化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 个体化治疗探索:成功探索了基于精确放疗的个体化治疗,首次报道血浆EB病毒miRNA与肿瘤负荷相关;验证了多种预后因子并推广至临床应用;首创弥散加权成像评估鼻咽癌放疗敏感性;发现个体遗传因素与鼻咽癌转移风险相关;根据UICC/AJCC第8版鼻咽癌研究设计列线图评估肿瘤预后,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复发鼻咽癌治疗突破:提出复发鼻咽癌采用二程调强放疗的最佳剂量模式,警示鼻咽癌精确放疗后腮腺淋巴结复发的问题,首次证明局部放疗可提高初诊远处转移鼻咽癌的疗效,为复发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基于MRI的鼻咽癌临床分期和精确放疗的应用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大陆及港澳台等50余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发表著作9部、论文40篇,被SCI、EI收录,并在国内外引用近1000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我国在鼻咽癌诊疗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广大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极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历时十余年,潘建基教授和林少俊教授带领团队依托我院的大数据库及研究平台,在国家及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攻克了鼻咽癌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研究问题。早在2008年,就牵头修订了《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2009年,林少俊教授的《鼻咽癌小靶区研究》在美国著名肿瘤放疗期刊《红皮杂志》上发表,成为国内首个关于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研究报道;2010年,依托于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我院牵头制定了《2010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及剂量设计指引专家共识》。 团队在获奖以后持续深耕鼻咽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培养了大批人才。潘建基教授作为AJCC/UICC分期委员会的成员,带领林少俊、郭巧娟、陈韵彬、肖友平等团队与国内多家肿瘤中心合作分期研究,我院作为第一作者单位主导了鼻咽癌第九版TNM分期的修订,并在《JAMA Oncology》上发布。
近日,在方主亭副院长的带领下,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余文昌主任医师团队成功为一名晚期肝癌并门静脉高压伴大量腹水的患者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彰显了我院在肝癌并门静脉高压诊疗领域的综合诊治实力。 今年55岁的王先生(化名)4年多前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形成”,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在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余文昌主任医师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其肿瘤获得良好控制,获得了高质量的长生存。今年2月,王先生开始出现反复呕血。在当地医院经检查发现,门静脉高压导致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及胃镜下的套扎止血后,虽控制住了出血,但随之而来的是顽固性腹水的生成,此后,“腹胀-放腹水”,如此循环,让他痛苦不堪。于是,王先生再次求诊余文昌主任医师。 经过余文昌主任医师及方主亭副院长的仔细评估,并在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行多学科讨论后,决定为王先生实施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即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分流通道,可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门静脉高压问题,不仅能马上缓解王先生的腹水,还能大大降低再次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经过细致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陈一丽副主任医师的协助下,方主亭副院长带领余文昌主任团队仅用时90分钟成功为王先生实施了被誉为“介入手术皇冠”的TIPS手术,术中还栓塞了粗大曲张的胃冠状静脉,术后王先生的门静脉压力由术前的32mmHg降至17mmHg。术后第1天,王先生就发现自己的肚子不胀了,术后第2天顺利拔掉了跟随他2个月多月的腹腔引流管。目前王先生已顺利出院。 方主亭副院长介绍,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临床常见,病情相对复杂,在关注肝癌的同时,防治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腹水等也很关键。TIPS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安全、有效,既可作为过渡治疗方法,为抗肿瘤治疗争取时间和机会,又可助力肿瘤控制良好的患者获得长生存。 · 科室介绍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开放床位200多张,为实体型临床医技科室,由肿瘤与血管介入治疗科、肝胆胰肿瘤外科、肝胆胰肿瘤内科、肝胆胰肿瘤放疗科、超声科、放诊科、核医学科组成,继续保持与中西医结合科、胸部肿瘤外科、胸部肿瘤内科、骨软组织肿瘤外科、泌尿肿瘤外科、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病理科以及研究平台等相关专业紧密型学科群关系。建立完善的综合诊疗技术体系并不断迭代更新,保持前沿微创诊疗技术,满足不同病人的个体化诊疗需求。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