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诞生以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兴起,基因编辑模式动物逐渐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流。相较于传统模式动物,其能够对目标基因开展功能研究,达到对人类生理或病理更精确的模拟,更适合作为研究人类基因功能和疾病致病机制的实验模型。尤其在肿瘤研究领域成为了当下科研工作者的新热点。 一、什么是基因编辑小鼠 基因编辑小鼠是指利用特定的工具对小鼠DNA序列进行精确的编辑和改变,从而实现基因的插入、缺失或替换,进而培育出具有特定表型或类似人类疾病特征的一种模式动物。 二、基因编辑小鼠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1.构建肿瘤动物模型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抑癌基因或激活癌基因可使小鼠自发形成肿瘤,该模型能够精准模拟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麻省理工学院Tyler Jacks团队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的方法,采用逆行胰管递送策略,在Trp53flox/flox;Rosa26PE2/+小鼠体内构建了KrasG12D和KrasY96C突变模型,发现Trp53敲除合并KrasG12D突变小鼠最终发展为胰腺癌[1]。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肿瘤临床前研究,揭示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是迈入人体临床试验至关重要的一步。 2.癌细胞谱系示踪 癌症是一个进化过程,癌细胞不断积累基因变异,产生具有不同特征的细胞克隆,进化出抗药性、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并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肿瘤。研究癌细胞新克隆的产生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Jonathan S. Weissman团队基于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开发了一种能够实现连续细胞谱系追踪的肺腺癌小鼠模型(KP-Tracer),通过对小鼠胚胎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成功构建了KrasG12D激活、Trp53缺失并具备荧光谱系追踪的肺腺癌小鼠模型,其研究结果高精度地解析了携带致癌突变的单细胞进化为侵袭性肿瘤的全过程[3]。 3.开发肿瘤早诊技术 肿瘤早诊早治是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关键。由于临床癌前病变样本较为缺乏,挖掘特异的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非常受限,而基因编辑小鼠模型的应用为肿瘤早期演进过程带来了研究范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汪源团队利用基因编辑首次开发了敲入p53突变蛋白(mutp53)的报告基因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系列肿瘤模型,实现了肿瘤发展过程中mutp53的可视化,并对病理检测结果正常的组织中进行了微量癌前细胞的示踪和靶向[4]。该模型在开发肿瘤早诊技术上展现出巨大潜力。 4.研发靶向药物 小鼠肿瘤模型是目前公认的临床前抗肿瘤药物效应评价体系,在小鼠模型中对抗肿瘤药物进行临床前测试,是确定药物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关键。相较于传统模型,新兴的基因编辑小鼠肿瘤模型在靶向药物研发方面具备独特优势。通过构建各种基因突变或耐药相关突变的小鼠肿瘤模型,能够为研究人员开发针对不同突变的新靶向药物提供重要工具。 展望未来 尽管基因编辑小鼠开启了肿瘤研究领域的全新探索之旅,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其同样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脱靶效应和伦理问题。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临床前研究的深入,有望开启更加智慧的精准医疗与个性化医疗时代。 参考文献: [1] Zackery A Ely, Nicolas Mathey-Andrews, Santiago Naranjo,et al. A prime editor mouse to model a broad spectrum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vivo. Nat Biotechnol.2024 Mar;42(3):424-436. [2] Mohammad Chehelgerdi, Matin Chehelgerdi, Khorramian-Ghahfarokhi,et al.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RISPR-based gene editing: mechanisms, challenges, and applications in cancer therapy. Mol Cancer. 2024 Jan 9;23:9. [3] Dian Yang, Matthew G Jones, Santiago Naranjo, et al. Lineage tracing reveals the phylodynamics, plasticity, and paths of tumor evolution. cell. 2022 May 26;185(11):1905-1923.e25. [4] Pengle Yao, Peng Xiao, Zongyao Huang, et al. Protein-level mutant p53 reporters identify druggable rare precancerous clones in noncancerous tissues. Nat Cancer.2023 Aug;4(8):1176-1192.
压力袜的穿戴,是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巩固在医院里的治疗疗效的重要措施。 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在使用压力袜需要注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护士是怎样解答李阿姨的困惑吧。
近日,我院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亚专科诊疗团队为一名阴茎鳞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实施综合治疗,目前患者肿瘤退缩63.9%,仍在持续接受定期治疗,病情稳定向好。 4个月前,张先生(化名)因右腹股沟肿物反复破溃伴感染就诊外院,诊断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随后的两个月, 在接受了包括局部清创换药等多种治疗手段后,张先生病情仍未见好转且局部肿物出现反复破溃出血,于是慕名求诊我院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亚专科诊疗团队。 经过严谨的病理会诊,张先生明确诊断为阴茎鳞癌伴右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在陈誉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前沿的医学理念,为患者筛选入组一项临床研究 ——“评价注射用 BL-B01D1 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泌尿系统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有效性的 IIa/IIb 临床研究”。 在第1周期第1天用药结束后,张先生原本稍不注意就会出血的伤口便不再出血,且随着治疗的推进,原先凸起的腹股沟肿物也逐渐变小。经过2周期的综合治疗,张先生的腹股沟病灶由原先的60.1mm缩小到21.7mm,缩小幅度高达63.9%,极大地改善了张先生的身体状况,为他的生活重新注入了信心。 目前,在陈誉教授的引领下,我院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亚专科正积极投身于多项国内外泌尿系肿瘤研究。团队始终秉持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为福建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未来,我院将继续在医学科研和临床治疗领域深耕,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阴茎鳞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老年男性。该病恶性程度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吸烟和包茎是导致阴茎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肿瘤可采用以手术为主的方法,预后相对较好。然而,对于局部晚期和出现转移的阴茎鳞癌预后往往不佳。 如今,医学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治疗、HPV 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过继性T细胞疗法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阴茎鳞癌的临床试验中崭露头角,EGFR是探索的靶点之一。BL-B01D1作为可同时靶向EGFR和HER3靶点的ADC(抗体药物偶联物),能同时阻断EGFR及HER3旁路通路,精准打击EGFR依赖肿瘤的同时,还能有效防范HER3引发的耐药问题。同时,它还能像“智能导弹”一样,将小分子毒素药物精准投送至EGFR和/或HER3阳性的肿瘤细胞部位及细胞内,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歼灭,最大程度减少对体内正常细胞的损害。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医院的长廊里,有一扇门总是静静地关闭着,门后是一个充满神秘与科技感的世界——介入科。想象一下,你手中有一把神奇的“手术刀”,它能够在不切开皮肤的情况下,精准地到达身体的任何部位,修复损伤、疏通阻塞、甚至对抗肿瘤。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而是介入科医生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这里,医生们手持“隐形手术刀”,在无影灯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介入科,感受那些在微创技术下重获新生的奇迹。 医院中的“特种兵” 在医院这个大家庭中,介入科就像是特种部队,它们装备精良,行动迅速,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出现。这个科室的医生们,就像是一群拥有超能力的战士,他们能够在不开刀的情况下,通过皮肤上的小切口或血管,将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送入体内,直接对病变进行治疗。想象一下,一位心脏病患者,他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血液无法顺畅流通。在介入科,医生会通过导管将一个细小的支架送入血管,撑开狭窄的部分,让血液重新流动。这个过程就像是在血管中展开了一场无声的战斗,而介入科医生就是这场战斗的指挥官。 特种兵的“武器库” 介入科的“武器库”里,每一件器械都承载着科技的力量。导管、导丝、支架,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在介入科医生的手中,却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它们能够穿越血管,直达病灶,或是疏通阻塞,或是治疗病变。 1.支架 这种由金属或塑料制成的细小管状结构,可以在血管内展开,支撑起狭窄或塌陷的血管。在心脏介入手术中,支架常常与药物洗脱技术结合,缓慢释放药物以防止血管再次狭窄。这些支架就像是血管内的“小伞”,在关键时刻为患者撑起生命的通道。 2.导管 导管就像是医生的“延长手”,它可以通过皮肤上的小孔进入血管,直达心脏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比如,在很多介入手术中,医生会通过导管将一个小气球送到狭窄的血管处,然后充气扩张,恢复血管通畅。 3.栓塞剂 栓塞剂作为介入手术中堵住血管的“胶水”,可不是普通的胶水,它是一种特殊的材料,能够精确地堵住血管里的漏洞或者异常血管,防止出血或者病变进一步发展。常见的栓塞剂包括:聚乙烯醇(PVA)、明胶、微球、碘油等。这些“胶水”在介入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帮助医生精确地封闭病变血管,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每种物质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适用场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栓塞物质。 介入科的“战场”——全身的挑战 介入科的“战场”遍布全身,从心脏到肝脏,从血管到肿瘤,介入科医生都能发挥他们的专长。在这里,每一次治疗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战斗,医生们需要精确地计算每一步,确保每一次介入都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肿瘤介入治疗中,医生可能会使用射频消融技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肿瘤组织,使其加热至足以杀死癌细胞的温度。这种治疗方式就像是在肿瘤内部点燃了一把火,精准地烧毁病变组织,同时保护周围的健康组织。 患者的生命守护者 在介入科,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生命的奇迹。对于那些无法承受传统手术的患者,介入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这里,微创技术让许多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有了新的治疗方案,让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以一位患有严重动脉瘤的患者为例,动脉瘤就像是血管上的一个气球,随时可能破裂,危及生命。在介入科,医生可以通过导管将一个特制的金属丝网(称为支架型血管内移植物)送入动脉瘤所在的血管,隔绝血流,防止动脉瘤破裂。这种治疗方式就像是在血管中放置了一个“安全网”,保护患者免受动脉瘤破裂的威胁。 此外,在急诊室,时间就是生命。介入科医生就像是与死神赛跑的勇士,他们通过介入手术,迅速止血、疏通血管、取出血栓,每一次成功的介入都是一次生命的胜利。 介入科,这个在医院中扮演着“特种兵”角色的科室,以其微创、精准、高效的特点,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科技的发展,介入科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进步。3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介入手术更加精准、安全。未来,介入科将继续以其微创、高效的特点,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解剖结构定制个性化的支架,使得支架与患者的血管更加贴合,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前进行模拟,预测手术效果,优化手术方案。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更是在急诊抢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应用的深入,介入科将继续以其“隐形手术刀”,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坚强守护者。
近日,我院黑色素瘤亚专科专家团队为一位宫颈黑色素瘤累及宫旁组织的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目前患者根治术后达到完全病理缓解(PCR),定期随访中。 8个月前,朱女士(化名)在我院确诊为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侵犯宫体、阴道上段、尿道口。我院副院长、黑色素瘤综合诊治小组组长陈誉教授领衔团队,经过多学科深入讨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并成功筛选入组一项单臂、开放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DNV3(LAG-3抑制剂)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化疗作为一线不可切除的转移性黏膜黑色素瘤、皮肤鳞癌及附属器癌的疗效”。 经过三个周期的综合治疗后,朱女士的宫颈靶病灶显著缩小,从原先的72.7mm减至37.4mm,缩小幅度达到48%。基于这一积极的治疗效果,黑色素瘤多学科团队再次经过讨论,决定安排朱女士转诊至外科进行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达到完全病理缓解(PCR)状态。 当前,在陈誉教授的引领下,我院的黑色素瘤亚专科正积极发起并参与多项全国性临床研究,重点探究免疫疗法联合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应用,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 延伸阅读 黏膜型黑色素瘤是我国黑色素瘤中的一个特殊且常见的亚型,约占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但在欧美高加索人群中较为罕见。这种亚型主要发生在鼻腔、口咽、食道、肛周直肠及男女生殖系统等黏膜部位,相较于皮肤型黑色素瘤,其发病部位隐蔽,早期发现困难,超过半数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具有更强的侵袭性,自然病程预后更差。黏膜型黑色素瘤在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特征、自然病程预后及对当前常规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反应率上,均与皮肤亚型存在显著差异,诊疗难度更高,五年生存率显著低于皮肤黑色素瘤。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核心的免疫治疗及多种联合治疗策略,为延长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改善预后带来了新希望。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月14日,我院启动“全球首个无需IL-2的自体天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疗法联合PD1”在黑色素瘤国内多中心关键性二期临床研究,标志着福建省黑色素瘤细胞治疗领域的一大里程碑。我院副院长、黑色素瘤MDT小组组长陈誉教授,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兼I期病房临时负责人林晶副主任医师及临床研究团队参与此次启动会。 陈誉教授在会上表示,黑色素瘤作为一种较高免疫原性的肿瘤,其微环境中展现出较活跃的淋巴细胞浸润,TIL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有望为福建省及周边省份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什么是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治疗? TIL疗法是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一种前沿技术,它通过将患者肿瘤组织中分离出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体外进行大量扩增,然后重新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伤。这些免疫细胞源自肿瘤,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上的多个靶点,因此TIL疗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多靶向性、强大的归巢能力以及持久的疗效。 自1988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Rosenberg团队首次发现并应用TIL细胞治疗肿瘤以来,该疗法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包括黑色素瘤、宫颈癌、头颈部肿瘤、肺癌、卵巢癌和胆管细胞癌等。特别是针对黑色素瘤,TIL疗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治疗效果。2024年2月16日,全球首款TIL疗法AMTAGVI(lifileucel)获得FDA加速批准上市,标志着实体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并有望推动整个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TIL疗法的主要流程: 01.从患者体内留取适量的肿瘤组织(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 02.将新鲜的肿瘤组织送至实验室,通过精密的技术从中分离出TIL,并在体外进行扩增。 03.患者接受化疗预处理,为TIL细胞的回输创造有利条件。 04.将扩增后的TIL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TIL疗法中,患者需要在细胞回输后接受白细胞介素2(IL-2)或其他药物的辅助治疗,以促进TIL细胞在体内的增殖。 本院II期临床研究的TIL疗法有什么优势? 此项II期临床采用自体天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GC101 TIL),依托DeepTIL®细胞富集扩增平台,能够在无需滋养细胞的情况下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高活性TIL细胞,且对IL-2无依赖性。这是全球首款无需IL-2注射的天然TIL疗法,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带来了希望与新的选择。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