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联合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科研团队,成功将“基于视觉追踪的可视化穿刺引导技术”应用于临床,为一名肝囊肿患者实施了精准的可视化穿刺置管引流术。
10分钟精准置管,全程零辐射
手术中,方主亭副院长带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陈示光副主任医师团队,依托中心自主研发的可视化引导系统,通过术中实时动态校准针道轨迹,仅耗时10分钟即精准完成穿刺置管,较传统术式用时缩短近50%。该技术全程实现零辐射暴露,同步守护医患安全,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发生,其安全性与高效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
三大核心技术 构建精准穿刺“智能导航系统”
方主亭副院长与物理组陈济鸿、柏朋刚两位专家组成的医工联合团队,携手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攻关,自主研发形成“呼吸门控-精准定位-实时追踪”技术体系,实现三大核心技术突破:
01.呼吸门控同步技术
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捕捉患者呼吸节律,识别呼吸周期中器官位置稳定的“安全窗口”,引导穿刺针在组织无位移状态下推进,从源头规避呼吸运动带来的偏差,显著提升操作稳定性。
02.海拉码编码定位系统
定制化3D打印穿刺针夹具集成高密度海拉码标记阵列,配合高精度光学相机实时捕捉标记点空间坐标,实现对穿刺针位置的毫米级精准监测(误差<0.5mm),为导航系统提供亚毫米级精度的实时位置数据。
03.实时可视化视觉追踪技术
基于术前CT/MRI数据重建患者解剖模型,通过光学相机构建体表三维轮廓并与术前模型动态融合,将规划的最佳针道以可视化投影叠加至患者体表。术中实时追踪穿刺针轨迹,同步显示与规划路径的偏差,医生可直观调整进针角度与深度,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精准引导。
方主亭副院长表示,这项技术彻底改变了穿刺操作的逻辑——以往依赖经验的‘手感艺术’,如今成为基于实时数据的‘可视化科学’。通过医工深度融合,团队首次实现了穿刺针轨迹与患者解剖结构的动态匹配,不仅降低了复杂部位穿刺的技术门槛,更通过规避辐射与呼吸干扰,为肝、肺等动态器官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安全保障。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为肿瘤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肺结节穿刺等复杂介入手术开辟了新路径。特别是针对呼吸运动影响显著的靶器官,可有效减少穿刺次数与并发症风险,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医工融合创新将持续赋能微创介入领域,推动精准医疗从“理想化”走向“临床化”,为更多患者带来高效、安全的诊疗选择。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动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