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省卫健委网站专访我院院长孙阳:区域引领 县域联动 织牢肿瘤防治网底

发布时间 :2025-04-29 16:31 | 来源:本网

  4月28日,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孙阳教授接受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专访,介绍“区域引领 县域联动 织牢肿瘤防治网底”相关内容并与网民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
  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世界卫生日的宣传主题定为“健康起点  希望未来”,传递着从源头守护健康,为未来筑牢希望的美好愿景。
  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倡导全社会树立癌症防治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癌症早筛早诊早治,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
  癌症防治是健康福建建设的重要任务,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孙阳教授,与大家分享“福建省肿瘤防治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深入探讨“区域引领,县域联动,织牢肿瘤防治网底”这一话题,孙院长,欢迎您!
 
  孙阳教授: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感谢省卫健委提供这个平台,让我能与大家分享福建省肿瘤医院在福建省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主持人:孙院长,福建省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省份,近年来在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上持续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否先介绍一下福建省高发癌种及防治现状?
 
  孙阳教授:根据《2024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年报》发布的数据显示,福建省高发恶性肿瘤发病前十位依次为: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子宫颈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和子宫体癌。除乳腺癌外,其他癌种发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中国人口标准化率(中标率)前10位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脑肿瘤、淋巴瘤、鼻咽癌。
  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中标率前10位是: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胃癌、脑肿瘤、肝癌、子宫体癌、食管癌。
  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分别占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43.47%和22.44%。
  恶性肿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0~34岁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呈缓慢上升,35岁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在75~7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80岁以后有所下降。
  除子宫颈癌、食管癌外,城市地区其他主要癌种发病率均高于农村地区。从整体发病率来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都超过了一定比例,且死亡占比都高于40%。
  男性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6.26%。女性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9.20%。
  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分别占男、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49.08%和40.08%。 总体而言,城市地区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当然,具体癌种也有差别。城市地区肺癌、肝癌、胃癌、子宫颈癌、脑肿瘤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
  面对这一挑战,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强化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布局,通过肿瘤专科联盟、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远程医疗协作四轮驱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构建覆盖福建省全人群的癌症防治网络。
 
  主持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在福建的定位是什么?
 
  孙阳教授:在《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国家卫健委提出要完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癌症防治网络和肿瘤诊疗质控管理体系。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是全省癌症防治体系的“龙头”,是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区域内疑难复杂和危急重症诊治功能。
 
  主持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是如何发挥“龙头”作用的?
 
  孙阳教授:我想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归纳:树标杆、建规范、强联动、广辐射。
 
  主持人:能具体谈谈吗?
 
  孙阳教授:简单来说,树标杆就好比树立“抗癌灯塔”。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首先要精进自身医疗技术,提升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福建省域内居民面临肿瘤重大疾病时的医疗后盾。
  建规范就是打造“抗癌指南针”。充分发挥省肿瘤医院“龙头”作用,制定福建省常见肿瘤诊疗规范,为“抗癌战场”上的每个环节配备标准化“治疗武器”,让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同质化治疗。
  但仅仅是树标杆、建规范,在惠及全省老百姓的效率上还是不够的。区域医疗中心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我们要带动省内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开展肿瘤防治工作。因此我们要强联动、广辐射。
  强联动就是编织“生命互联网”。加强省、市医院与县医院的联动,加强省域内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让县域肿瘤患者也能“秒享”优质医疗资源。比如现在多数基层医院病理诊断能力不足,通过加入肿瘤病理专科医联体,便能快速获得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技术支持。2024年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完成省内病理会诊1.03万例,为30余家医院配备了“病理医师”。广辐射就是播撒“抗癌种子”,培养基层肿瘤专科医师,让肿瘤相关专业人才带着标准的诊疗方案扎根在基层。
 
  主持人:从您刚才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肿瘤的防与治离不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刚才您也提到了福建省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布局,请介绍一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的初衷是什么?县总医院又应该如何发挥兜底作用?
 
  孙阳教授:县域肿瘤防治中心是“网底”的关键节点,县总医院则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是省卫健委负责组织推动、省肿防办及省肿瘤医院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是福建省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
  通过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让一般肿瘤疾病能在市、县解决,让县域老百姓能够获得公平可及、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它的兜底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统筹县域健康风险评估和筛查工作,依托医共体对县域内人群开展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分类健康管理。二是规范转诊流程,对疑难复杂病例及时、规范转诊。由医院帮助患者通过省卫健委搭建的双向转诊平台,直通式转诊到省内上级医院,治疗结束后再下转至县总医院实施化疗、康复等后续治疗。三是整合资源,通过医共体统一调配人力、药品和设备,提升肿瘤诊疗能力,确保基层患者“留得住、治得好”。我们希望通过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疾病风险,生病了不需要盲目跑,到处找医院、医生,治疗结束回家有医疗专业人员指导康复。
 
  主持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肿瘤防治方面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孙阳教授: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肿瘤防治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公众防癌意识较薄弱、早期筛查覆盖率低、治疗能力不足、治疗可及性较低、经济负担较重、康复管理与心理支持不足等方面的不足。
 
  主持人:如何突破基层肿瘤防治的难点?
 
  孙阳教授:我认为要重点解决健康管理不足与诊疗能力薄弱的问题。
  一要持续加强健康宣传倡导。每年有计划地开展科普活动,编写肿瘤科普文章。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普及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防癌抗癌知识,发挥医学专家科普主力军作用,通过现场授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宣讲健康知识,对社会开展肿瘤防治教育活动,提升县域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让健康知识和技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疾病、预防疾病,使每个人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营造积极支持和参与癌症防治工作,共建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要强化筛查覆盖。建立起肿瘤早期筛查及防治宣传团队,通过体检中心或者走村入户的方式对县域内人群进行定期健康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对高风险人群定期开展个性化的宣教、复查复诊提醒等服务;建议高危人群主动参与政府支持的免费筛查项目。推广低成本筛查技术,如肺癌低剂量CT检查等,实现一级、二级预防。
  三要持续提升县域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扎实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帮扶行动,做实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四个下沉”。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专家巡诊、对口帮扶、强化培训等方式,加强肿瘤专科医师、护士、技师的进修培训,带动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癌症防治水平整体提升,让他们有能力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抗肿瘤治疗。
  四要落实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坚持“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加强医防融合,完善癌症预防、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以及康复服务的一体化防治体系,做到科学防癌、治癌。
  五要强化肿瘤随访。县医院通过多种途径对出院患者进行及时、规律的随访,长期随访监测肿瘤患者治疗效果,为肿瘤患者提供全疾病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当然这些工作需要积极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主持人:感谢孙院长的精彩分享!通过与孙院长的交流,我们对于福建省持续建设的“省-市-县”三级癌症防治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重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区域引领与县域联动,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躬身入局、积极担当,我们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才能获得更好的保障。
  网友朋友们,防癌路上,也少不了你们自身的主动参与,科学风险评估和筛查是关键!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孙阳教授:愿我们携手筑牢肿瘤防治网底,同向而行,以更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公平可及的服务保障、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更加有力行动,共同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健康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再见!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