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卫生》杂志刊发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陈传本署名文章《非收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实现“以量换价”》。现予以全文转载。
医用耗材一般是公立医院除了药品之外消耗数量及金额最大的物资,也是医院成本浪费的重灾区。其中,非收(计)费医用耗材品类繁多、用量大,由于不能收费,非收(计)费医用耗材成本往往更容易被忽视。可以说,非收(计)费医用耗材的管理在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降低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价格,从而全面降低医用耗材占比,是新形势下每个医院应该关注的焦点。
开展价格谈判 实现“以量换价”
在医用耗材采购环节,当前主要的问题有三个:一是销售垄断,部分耗材供应商具有较大的话语权,医院定价能力偏弱,如专机专用耗材;二是由于医用耗材种类多、数量大,且国家对于医用耗材的名称没有统一的标准,一些同名称的医用耗材又有不同的型号分支、不同生产厂家,采购比价混乱;三是临床工作中的医用耗材使用缺乏科学合理的领用要求及管理措施,耗材管理部门基本不会对耗材的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追踪了解。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进与各项标准的逐步完善,医院对高值耗材的管理与规范使用越来越重视,但对于非收(计)费医用耗材这类相对低值的耗材管理较少。近年来,非收(计)费医用耗材的品类逐渐增多,单个耗材的价值虽然不高,但其用量较大,在医院成本支出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福建省肿瘤医院以成本管控为驱动,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耗材管理中,理清耗材从需求到采购、科室领用到最终使用的各个环节,找出耗材成本消耗的不合理因素,从采购这一薄弱环节入手,强化成本控制。在全院范围内开展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工作,实现“以量换价”,从源头上对非收(计)费医用耗材进行成本精细化控制,逐步挤压耗材虚高的价格水分,规范了医院的耗材试剂管理和临床应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降耗,提高运营水平,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减轻患者负担。
成立专项小组 开展专项谈判
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工作,于2020年7月成立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院长担任小组组长,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担任副组长,统一思想、统一部署、统一实施,成员覆盖各相关科室负责人,办公室挂靠设备科,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多次召开工作动员会,并同耗材使用量较大的科室负责人进行集体谈话,确定全院各部门协同配合、集中部署、统一决策的工作方针。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设备部门、检验科、病理科、医务科、护理部、供应室、放诊科等科室细化责任、明确分工,根据职责范围及工作流程紧密配合、有序推进专项工作。财务、纪检、审计部门全程介入,履行监管职责,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环节的监督管理,强化制度约束,严格日常管理,确保不踩“红线”、不越“底线”,确保专项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为专项工作平稳开展保驾护航。
为高效、精准地开展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工作,医院首先确定了重点管理对象及谈判对象。通过对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使用科室、使用量等进行细化梳理,将医院用量大、金额高的非收(计)费医用耗材品种确定为重点管理对象。将专机专用的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供应商作为重点谈判对象,保障平稳过渡。同时,确立了以检验科、病理科试剂,输血科非收费耗材,供应室清洗用耗材、胶片,临床使用的敷贴、高压注射器、血糖试纸及其他常用低值耗材为主体的谈判对象。
在谈判方案上,医院结合耗材使用分布情况、耗材及试剂的品种特点,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谈判方法。
对内,根据非收(计)费医用耗材不同的使用金额、使用科室、使用情况,采取价格磋商和公开遴选相结合的办法,制订最为合适的谈判方案,增加了专项谈判工作的灵活性。使用科室对谈判对象进行精细化分析,引入成本占比计算方式,探讨用国产替代进口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
对外,相关职能科室及医用耗材使用科室多次召开供应商动员工作,积极传播医院项目思想和目标,促进专项工作的高效进行。通过采取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策略,从用量大、金额高的非收(计)费医用耗材品种入手,分批分次开展谈判工作,在两个月期间陆续开展共九批耗材谈判。贯彻省医保局“坚持两票制,鼓励一票制”精神,鼓励有条件的厂家直接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产生的差价。承诺至少保证2019年相同采购量,压缩回款时间到两个月以内(个别特殊情况三个月以内)等措施,增加了专项谈判工作的可操作性。
九批价格谈判 降价幅度明显
2020年7月23日,医院正式开展第一批非收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工作,并在之后陆续开展共九批非收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于当年9月25日前完成全部非收费医用耗材价格谈判专项工作,合计谈判供货商117家次,合计谈判金额8097.8万元(以2019年全年使用量为参考,下同),合计降价金额1344.1万元,降幅16.6%。
其中,检验科耗材及试剂谈判金额4333万元,合计降价金额685.7万元,降幅15.8%。病理科耗材及试剂谈判金额1887.7万元,合计降价金额260.8万元,降幅13.8%。输血科耗材及试剂谈判金额228万元,合计降价金额31.2万元,降幅13.7%。其他科室非收费医用耗材降谈判金额1649.1万元,合计降价金额366.5万元,降幅22.2%。因无法按照医院标准降价最终同意放弃的金额为80.5万元。
以免疫病理研究室为例,免疫病理研究室化验材料谈判金额334.84万元,合计降价金额76.04万元,降幅22.71%。专机专用产品如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价格谈判前价格20517.60元,谈判后价格10258.80元,降幅50%;干式胶片价格谈判前价格17.5元,谈判后价格12.5元,降幅28.6%。非专机专用产品,如供应室邻苯二甲醛消毒液、器械润滑剂、灭菌包装无纺布等,谈判前合计使用金额281.2万元,经重新比选,节约费用130.4万元,降幅46.37%。
通过价格专项谈判工作,一方面,顺利完成预期的整体15%降价幅度,降低了医院运行成本。另一方面,本次谈判新增供货厂家品牌产品约12项,比例低于3%,在保证专项工作稳健开展和临床安全过渡的基础上,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性价比低、收益比低的耗材及试剂,同时对医院非收费医用耗材及试剂目录进行精细化梳理,进一步规范医院的耗材试剂管理和临床应用管理。此外,施行非收(计)费医用耗材管理后,非收(计)费医用耗材年库存从247.11万元降到174.75万元。库存得到了优化,节约了医院运行成本。医院百元医疗收入非收(计)费医用耗材占比也得到指标优化,由2019年的46.15%下降至2020年8月—2021年7月的33.3%,降幅12.85%。
总之,加强医院内部运营管理,通过从源头上对非收(计)费医用耗材进行成本精细化控制,规范了我院的耗材试剂管理和临床应用管理,实现了"以量换价″,提升了精细化管理效益,从而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最终减轻病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