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介入治疗科在肝胆外科专家、肝胆胰肿瘤学科带头人刘景丰教授指导下顺利完成全省首例钇[90Y]微球精准介入治疗手术。这标志着福建省首台应用钇[90Y]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圆满成功。 如虎添翼!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重磅“核武器”,为不能手术的肝脏恶性肿瘤病人争取手术切除新机会。 肿瘤介入治疗科林海澜主任介绍,接受手术的是一名诊断为结肠癌肝转移经过标准治疗失败的中年男性病人,根据病人病情,刘景丰教授组织了由肝胆外科、肿瘤内科、介入治疗科、放疗科、核医学科、放射影像诊断等专家组成的肝脏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成立[90Y]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技术临床应用多学科专家小组,与海外专家共同研讨。 经过评估,认为该病人适合进行钇[90Y]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手术。在核医学科的全程支持下,介入科成功实施了手术,手术历时一个小时,过程非常顺利,术后病人状态良好,达到治疗预期。 钇[90Y]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技术在我院的成功开展,填补了省内空白,标志着我院肝脏恶性肿瘤综合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院拥有丰富的肝癌介入治疗手段和技术体系,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术、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等等,而90Y微球选择性内放射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进一步完善了肝癌介入综合治疗体系。肝癌多学科团队、钇[90Y] MDT专家小组与海外专家线上会诊模式,可实现“将最合适的手段应用到最合适的病人身上”。 位置精准,“钇”步到位,有效灭瘤 钇[90Y]树脂微球是唯一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放射性微球,其选择性内放射治疗是一种应用于肝部肿瘤治疗的方法,利用肝脏肿瘤的独特供血结构进行核素内放射治疗。钇[90Y]微球介入治疗和常规外放疗显著差别是肿瘤局部放疗剂量更高,位置更精准,还减少了对正常肝组织的放射损伤。
近日,我院胸部肿瘤外科一区张德荣主诊团队成功为一名87岁超高龄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实施微创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二野加根治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顺利出院。 患者因“进行性吞咽困难2月余”,在当地医院诊断胸上段食管鳞癌,慕名转诊我院胸部肿瘤外科张德荣主任医师团队。进行食管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会诊讨论后,经过充分评估,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治疗方案。患者术前在护理团队指导下进行雾化、肺康复训练,术中手术团队实施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二野加根治术。术后在胸外一区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第7天复查愈合良好,恢复顺利,开始进食,第8天顺利出院。 张德荣主任介绍,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提高,食管癌患者也呈现出高龄化的趋势。既往认为80岁是手术难以跨越的分水岭,随着微创技术以及多学科协同保障能力的提高,高龄甚至超高龄(85岁以上)并非手术禁区,经过术前充分讨论评估、周密准备,凭借医生精湛手术、丰富经验以及术后医护团队的全力保障,手术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当然,这也离不开患者和家属的充分信任和支持。
近日,我院重症医学科叶勇主任医师团队成功在床边行腹壁小切口入路放置黎氏双套管持续腹腔冲洗、负压引流,为一位晚期胃癌患者成功解决了消化道穿孔引流难题。治疗后该患者腹腔感染迅速得到控制,病情明显好转。 该患者系57岁男性,因突发腹痛急诊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入院急查CT提示胃癌合并肝脏、腹膜广泛转移,腹腔积气积液,合并消化道穿孔。因肿瘤晚期难以手术,给予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次日复查CT提示腹腔积气较前增多,血压有下降趋势。叶勇主任团队研读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病情后制定了以放置黎氏双套管充分引流为主,辅以常规保守治疗的综合方案,并在床边行小切口入路放置黎氏双套管,手术顺利,过程中患者生命征平稳。 胃肠道穿孔或瘘常继发于溃疡、肿瘤及外科术后,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复杂腹腔感染,引流不通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或腹腔感染迁延不愈。黎氏双套管是我国著名肠瘘专家黎介寿院士率先使用,具有引流通畅、不易堵管等优点的主动引流利器。 叶勇主任团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将黎氏双套管引流技术与我院实际结合,总结出了一系列针对肿瘤重症患者消化道瘘及复杂腹腔感染的多途径置管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获得我院2020年度医疗技术创新奖。目前该技术已转化为我院常规技术并拟向全省推广。本次实操我院重症科邀请了来自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州市第一医院、晋安区医院的部分同仁观摩交流,同时一起探讨了重症肠瘘及复杂腹腔感染的治疗经验及心得,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近日,我院乳腺肿瘤外科雷雯主诊医师团队为一位乳腺癌女性患者进行了“腋窝入路单孔腔镜下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术联合胸肌前假体+TiLoop补片即刻乳房重建术。”该术式切口隐蔽,采用经腋窝3到4厘米的微创小切口单孔腔镜技术,可以保证在根治乳腺癌的同时重建乳房,保持乳房的美观,重塑女性的美丽和自信。 王女士近期发现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有一个蚕豆大小的肿物,经检查临床诊断为乳腺癌,爱美的她非常焦虑,担心手术的外形毁损,四处寻求哪里有无痕微创技术根治肿瘤并保持乳房的美丽外形,经多方打听了解和咨询,求诊我院乳腺肿瘤外科雷雯主诊医师团队。 雷雯主诊医师团队经过相关检查后,综合考虑患者病情和对外观的需求,决定为患者实施经腋窝入路单孔腔镜下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切除术联合胸肌前假体+TiLoop补片即刻乳房重建术。在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该术式具有微无创、切口小且隐蔽在腋窝、恢复时间短,达到与传统改良根治术相同的肿瘤根治效果等优势,术后重建的乳房获得了满意的对称度、下垂度和逼真度。 雷雯介绍,传统的开放乳房重建手术切口较大较长、出血相对较多、术后恢复较慢、且在乳房表面形成明显的手术切口疤痕,美中不足,让患者心生恐惧和烦恼。而此次完成的腔镜下乳腺癌根治术及即刻乳房重建的手术方式,利用微无创腔镜技术,使术后重建乳房更美观、乳房皮肤完美,完全看不到切口、创伤小、出血量少、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外形完美无痕等优点。
近日,我院胃肠外科六区杨春康教授团队运用“达芬奇”机器人成功为患者实施完全机器人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患者今年71岁,一个月前因皮肤渐进性黄染在当地医院就诊,疑为十二指肠肿瘤,在家人陪同下慕名来到我院杨春康教授门诊。经过杨教授团队耐心细致的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壶腹部神经内分泌瘤并梗阻性黄疸。综合考虑患者年龄、传统手术风险等原因,杨春康教授决定为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后,在麻醉、护理团队的全力配合下,手术中,杨春康教授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的优势功能,成功实施了完全机器人下十二指肠肿瘤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手术十分顺利,胰肠、胆肠、胃肠三大吻合均在腹腔内完成,术中出血仅60ml,患者腹部切口仅有5cm,达到了良好的微创效果。在六区医疗护理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0天顺利出院。全家人都对杨教授团队精湛的医术和一流的服务赞不绝口。 杨春康教授介绍,传统的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口大,出血、胰瘘、胆瘘风险高,病人恢复慢。近年来,该团队致力于探索这一术式的微创化精准化,已累计完成40余台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腹腔镜在消化道吻合重建等方面仍具有一定局限性。“达芬奇”机器人可谓“如虎添翼”,可以通过放大15倍的三维成像系统做到更加精确的切割、缝合等操作,机器手可以在360度的空间下灵活穿行,且机械手上有稳定器,防止人手可能出现的抖动现象,避免了手术中因手抖动划伤神经和血管的意外,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胰瘘、胆瘘的风险,对病人的创伤大大减少。
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肿瘤学大会(CCO)鼻咽癌分会场上,郭巧娟博士作“鼻咽癌IMRT靶区勾画更新报道”,介绍林少俊教授团队鼻咽癌靶区改良研究成果。 该研究在先期剂量学评估的基础上对小靶区行进一步改良,略去CTV1,并将鼻咽部亚临床病灶CTV定义为GTV+鼻咽粘膜+8mm扩边+相应的解剖学结构,该范围比原先的GTV+10mm扩边减少2mm。2014年11月-2017年12月,本课题组应用改良小靶区方案治疗471例鼻咽癌,结果4年局控率96.6%,总生存率92.4%,13例复发均位于野内,无边缘和野外复发。成果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缩小靶区范围,剔除高危靶区定义,简化放疗流程,提高了效率,疗效与改良前相当,有望减少放疗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造福鼻咽癌病人。 调强放疗IMRT是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合理勾画靶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现有临床靶区CTV的定义存在差异。我院是国内最早开展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的单位之一,林少俊教授团队在潘建基教授的带领下借鉴国外同行的经验,结合鼻咽癌生物学行为和我院以往传统放疗的经验及临床结果,于2009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和实施小靶区勾画的概念,缩小亚临床病灶范围,与美国及香港等多家放疗中心的疗效相当,副反应降低。研究成果于2009年及2014年发表在放疗界权威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和《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上。本次大会报道的是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更新靶区勾画的鼻咽癌IMRT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