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学研究

  近日,国际知名头颈专业杂志《HEAD & NECK-Journal For The Sciences And Specialties Of The Head And Neck》(JCR一区)刊发我院陈传本教授团队题为《Recommendation for imaging follow-up strategy based on time-specific disease failure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研究成果,并以封面文章的位置重点推荐陈传本教授团队对鼻咽癌放疗后随访策略的建议。   该期刊由癌症专科排名第一的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主办,为国际头颈部肿瘤学会和国际口腔肿瘤学会联合会的官方杂志。文章通讯作者为陈传本教授及费召东副主任医师,主要完成人员包括冯烨、许艺莹、许婷医师等,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鼻咽癌诊疗全程管理,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头颈部癌症类型之一,5年生存率为70-80%。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疗后随访对早期发现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及时干预可促进预后的改善。此外,随访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疗效和管理治疗副反应。然而,当前的临床实践指南缺乏明确的随访建议。临床上,影像学监测在鼻咽癌随访中被广泛应用,几乎在每次随访时都进行系统的全套检查,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而且消耗了很大一部分医疗资源,缺乏循证医学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方便和合理的方法来识别有复发转移风险的患者,并确定何时进行关键的影像学检查。   陈传本教授团队致力于探索放疗后鼻咽癌复发转移部位的时间分布规律,针对特定时间可能发生复发和转移的部位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监测鼻咽癌的复发和转移。其研究识别具有不同复发转移风险的人群,提出一种基于时间特异性复发或转移的个体化随访方法,针对不同风险组间鼻咽癌复发或转移发生的时间分布不同,提出在恰当的时间实施有重点和针对性的随访筛查,以提高随访效率和降低成本。研究团队致力于标准化诊疗向个体化诊疗的转变,该研究成果有望为鼻咽癌治疗后长期随诊的重要依据。   

  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保乳根治术后需要补充放疗,全乳切除后术后具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也需要补充放疗,其不仅可降低复发率,也提高了生存率。我院应用现代放疗技术,如IMRT、VMAT 、TOMO等技术已大幅提高了放疗精度并减少了放疗副反应,其中TOMO(DIRECT技术)治疗乳腺癌获得2022年医院技术创新奖。在此基础上,我院放疗科团队在科主任吴君心教授的带领下,精益求精,近日首次成功对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基于深吸气屏气(DIBH,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的FFF高剂量率VMAT放疗新技术,推动我院肿瘤精准放疗再迈新台阶。   图左为DIBH-VMAT放疗计划,图右为正常呼吸VMAT放疗计划   放射治疗前,患者参照模拟定位的深吸气幅度进行呼吸,治疗师进行深吸气屏气下的门控CBCT扫描,验证患者的摆位。在放疗实施过程中,通过瓦里安加速器的呼吸门控系统实时监测和记录病人的呼吸动作,患者深吸气达到预设阈值后,加速器自动触发出束;当患者离开屏气状态后,机器将会自动暂停治疗,直到患者再次成功屏气再出束,保证放疗的精准性。同时我科采用了6MV FFF这种高剂量率的模式进行DIBH放疗,有效减少患者的屏气次数,缩短治疗时间。   吴君心教授介绍,在深吸气屏气状态下放射线可更精准地投照到肿瘤靶区,同时可以增大肺部容积、拉开心脏等结构与靶区的距离,可更好地减少毒性,保护心肺功能。我院于2010年就开始应用主动呼吸控制技术(ABC系统)进行放疗过程中的呼吸管理,主要用于肝癌、肺癌的SBRT治疗单次或短程放疗,应用比较复杂,且原设备无法应用门控技术。此次,在最新的VARIAN TRUEBEAM旗舰版加速器上,综合应用深吸气屏气(DIBH,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和加速器射线门控技术的FFF高剂量率VMAT放疗新技术得以实现,而且更加精准。在这例患者采用DIBH技术后,心脏平均剂量比常规VMAT技术大幅减少了29%;患侧肺的V20也比常规VMAT技术降低了27%。因此,应用这一技术显著提高了治疗增益比。这个改进对于心脏保护尤为重要,研究已证实接受放疗的乳腺癌女性患者心脏冠状动脉事件的与心脏平均辐射剂量呈线性关系,平均心脏辐射剂量每增加1Gy,主要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增加7.4%。对于这一例患者来说,心脏平均剂量比常规VMAT放疗减少了29%(1.5 Gy),也就意味着心脏远期事件的发生率可减少11%。对于那些放疗靶区包括内乳淋巴结引流区,则获益更加明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开展DIBH放疗技术的要求较高,需要先进的放疗设备、专业的放疗团队和患者的配合,从定位前的呼吸训练、定位、计划设计、到治疗实施这整个流程都需要专业放疗团队进行严格把关,需要投入较多的工作量。该技术的开展让我院放疗科能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精准的肿瘤治疗服务。   

  日前,我院头颈放疗科邱素芳主诊团队联合物理师及放疗技术团队成功对一例早期舌癌患者实施3D打印技术引导下的精准神经阻滞及近距离插植放疗,实现技术的新突破。   患者因“左舌侧缘疼痛3个月”就诊我院,完善相关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左舌鳞癌(T1N0M0 I期)。根据指南推荐,早期舌癌可选择单纯放疗的手段,实现根治性治疗。邱素芳教授根据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经过包括头颈放疗、头颈外科、影像科及物理师团队组成的多学科讨论,制定外照射结合3D打印引导下的近距离插植内照射的放疗技术,实现对肿瘤的个体化精准放射治疗。   外照射采用VMAT技术,予以50Gy/25Fx,外照射结束后计划行后装插植,以往的舌癌徒手后装插植放疗,一般采用局部麻醉,病人要承受较大的痛苦,治疗体验感较差。邱素芳主任牵头进行多次多学科讨论,决定在3D打印模板引导下行舌部神经精准阻滞,术中配合盐酸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CA)进行止痛,尽可能实现插植全程无疼痛。邱素芳主任团队及陈炬辉主任一起确认放疗靶区及治疗剂量、3D打印技术,柏朋刚高级工程师团队负责物理计划设计,模板设计和打印。对患者进行精细化3D建模,个体化制作神经阻滞通道及施源器。   治疗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由邱素芳主任、陈炬辉主任联合对患者进行后装插植术,通过3D打印模板引导进行精准的神经阻滞,在盐酸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CA)的术中镇痛下,插植过程顺利,患者全程几乎无痛感,术后恢复良好,肿瘤达痊愈。   邱素芳主任医师表示,本病例采用了我院自主研发设计的3D打印技术,成功地为患者进行个体化3D建模,在3D打印模板引导下成功实现了精准的神经阻滞及施源针插植,在盐酸氢吗啡酮静脉自控镇痛(PCA)的术中镇痛下,插植全程几乎无疼痛,实现早期肿瘤根治性治疗,标志着我院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进入到个性化、精准化的放射治疗时代,近距离插植技术从徒手自由式插植技术+简易局部麻醉提升到3D打印引导下的近距离插植+神经阻滞技术,是后装技术上的新突破,也是我院利用自主研发设计的3D打印技术的又一力作。今后,我科将继续探索把3D打印技术用于各个不同的瘤种,造福更多患者。   延伸阅读   邱素芳教授同时提倡,为预防舌癌,首先是要避免烟酒刺激,日常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处理口腔内残根残冠及不良修复体,不吃过烫和刺激性食物,不咀嚼槟榔等粗硬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一旦发现口腔异味、出血、溃疡长期不愈合、说话困难、张口受限等情况时,应尽早到专业口腔医疗机构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近日,我院头颈外科施友元副主任医师团队成功地为一名鼻咽癌咽后淋巴转移患者施行经口内镜下咽后淋巴结清扫术,为患者切除了病变淋巴结。   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鼻咽癌多程治疗后3年发现左咽后淋巴结转移。术前PET-CT结果显示左侧咽后间隙肿大淋巴结,高代谢,考虑转移。针对患者病情,我院鼻咽癌MDT团队进行讨论后决定先行术前化疗。   患者经过化疗后,双颈部淋巴结部分较前退缩,施友元主诊组团队制定了经口内镜下左咽后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方案。手术全程经口在内镜下进行,口内切口仅长约3cm,复查MRI结果显示,局部无信号区及左椎前肌异常信号,倾向术后改变。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施友元表示,该项手术是继传统手术方式的一个重大突破,填补了福建省内空白。该术式做到了力求彻底切除病变的同时,做到了创新、简单、微创,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及广泛的应用价值,为头颈部肿瘤特别是鼻咽癌咽后淋巴结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施友元介绍,传统手术方式(如经颈、经下颌骨、经腮腺等多种入路)创伤大,出现严重并发症风险高,而经口内镜下咽后淋巴结病变切除,经口入路路径最短且更简单、高效,不需要破坏正常解剖结构,同时能更好的保护颈内动脉。术中沿着颈内动脉和病变淋巴结之间进行分离,实现了完整、确切地切除病变淋巴结的目的。   据了解,咽后淋巴结位于咽后间隙,由颊咽筋膜、翼状筋膜、颈动脉鞘构成。转移性咽后淋巴结可源于几乎所有头颈部恶性肿瘤,其中以鼻咽癌最为常见。相关研究表明,转移性咽后淋巴结手术治疗优于放疗。但咽后淋巴结清扫术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一方面因为肿大的咽后淋巴结经常累及咽旁间隙,特别是咽旁段颈内动脉,手术中一旦损伤颈内动脉则后果不可逆。另一方面因为手术空间狭小,不容易显露病变,对手术操作技术要求极高。因此咽后淋巴结清扫术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国内目前仅极少数医院有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科研能力,提高专业人员SCI论文写作水平,6月23日,我院在学术厅举行以“科研助力临床,实践造福患者”为主题的学术讲座。邀请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胡志德主任,AME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黎少灵,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敏英教授为主讲嘉宾。我院副院长孙阳教授主持会议,各科室负责人、科研骨干、研究室成员等百余人参加。   讲座上,胡志德主任通过远程连线以“SCI论文的谋篇布局”为题,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为大家生动讲解了SCI论文发表的“游戏规则”。胡教授分享了七个SCI论文写作技巧,为大家总结了优秀论文四大要素。建议大家多看欧美作者论文、高分杂志论文,论文写作关注整体布局和语言质量,学会线性思维注意推理论证。   黎少灵主任来到讲座现场,从编辑视角为大家SCI论文撰写语言和写作提出建议。黎主任基于个人多年审稿经验为大家总结出五类常见语言问题、英文论文撰写时的重要关注点,并为大家推荐相关医学论文写作指南规范。建议大家多读文献提升外语能力,充分利用报告规范助力论文撰写,与编辑站在同一战线,以“多赢”作为出发点,建立科研协作。   陈敏英教授通过远程连线以“肠外营养医疗:重视维生素的补充”为题,详细讲述了临床工作中为重症患者补充肠外微量营养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国内外维生素使用指南为临床医生用药给予指导。   本次培训让与会人员对SCI论文写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医学科研论文写作思维,了解医学SCI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技巧。大家表示收获颇丰,将认真消化吸收培训内容,努力写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技术论文。   

  为贯彻落实医院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提升医院科研能力,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肿瘤防治与研究中心,7月14日下午,我院科教科、党委组织部联合召开党建引领医院科研能力提升工作推进会。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林伟及各党总支书记、大科主任和专职副书记参加会议。   会议提出,当前医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医院科研能力提升对建设学科高地、技术高地具有重要意义。院党委对科研氛围营造、科研投入和科研激励等高度重视,各党总支及科室应充分发挥上情下传、下情上达作用,及时了解医院科研平台搭建和进展情况,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能力提升等各项具体措施,找出存在短板和不足,创新科室科研人员管理机制,发挥科室特色优势,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医院科研能力建设,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会上,科教科根据医院科研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对2022-2024年医院省级科研项目申报数参照指标的制定依据作出闸述,并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