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胃外科·医疗案例】腹膜后巨大淋巴管瘤切除术:精准手术助产妇健康恢复

发布时间 :2024-10-09 20:24 | 来源:本网

  近日,我院胃外科叶再生副主任团队成功为一位产后不久的患者实施腹膜后巨大淋巴管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患者于2024年初产检时发现左侧中上腹部有一个含液性病变,初步诊断为淋巴管瘤。考虑到肿瘤巨大,且处于妊娠期,手术风险极高,未行腹腔肿物切除。产后,家属慕名带着患者来我院胃外科求诊叶再生团队,在详细检查后确认了肿物为腹膜后淋巴管瘤,且肿物继续增大,达到约35×25×20厘米,占据整个腹盆腔,已经压迫到了周围重要器官,包括十二指肠,手术难度极大。
  叶再生迅速召集胃外科、肿瘤内科、泌尿外科、影像科、病理科和麻醉科等专家进行多学科讨论,结合CT、PET-CT影像结果判断肿瘤存在包膜,与周围组织有一定间隙,有望在不损伤重要脏器的前提下进行完整切除。经专家组慎重讨论,决定为患者实施腹膜后巨大肿物切除术,术后根据病理结果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手术过程中,团队发现肿瘤几乎占据整个腹腔,且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部分肿瘤已累及十二指肠水平段。手术团队运用精细的外科操作,成功分离了十二指肠周围组织,部分楔形切除十二指肠,并缝合包埋浆肌层。同时,肿瘤内充满大量乳白色囊液,且囊液压力较大,考虑与乳糜池肠干和腰干相通,遂逐步夹闭肿瘤基底的淋巴管,成功完整切除了肿瘤。术中出血50ML左右,肿瘤被完整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淋巴管瘤。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理想,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未出现乳糜漏、肠漏等并发症,1周后出院。
  叶再生介绍,腹膜后淋巴管瘤是一种来源于淋巴系统的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囊性病变。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有关。淋巴管瘤虽然属于良性病变,但由于其生长缓慢且体积可大到压迫周围脏器,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甚至消化不良等症状。诊断通常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良性淋巴管瘤在影像学表现上往往呈囊性病变,边界清晰,但可能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治疗上,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方法。特别是当肿瘤增大并出现压迫症状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肿物可能与淋巴系统相连,手术过程中需精细处理淋巴管,避免术后出现乳糜液漏等并发症。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胃外科是福建省内最早开设的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胃肠肿瘤外科亚专科,是以胃肿瘤诊治为主的外科临床科室,建立区域领先、国内先进的胃肿瘤诊治、教学、科研平台。
  科室始终坚持以患者生存率为准绳,胃癌患者生存率达全国领先水平,科室通过与内科、放疗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内镜中心、彩超室及外科研究室等成立胃肠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MDT),为每一位就诊的病情复杂患者提供最优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
  目前,科室成熟开展各类先进、难度大的腹腔镜微创术式包括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全腹腔镜保功能胃微创手术(保留幽门、近端胃切除)、胃肠癌腹部无切口NOSES手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单孔腹腔镜胃肠癌手术、腹腔镜下联合脏器切除术等。
  同时,科室坚持将微创手术、快速康复理念、全程化营养支持、多学科综合诊疗等理念相结合,达到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效果,为每个病人做到“微创中的微创”、“精准中的精准”。科室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八家消化道肿瘤MDT培训示范中心”、“中国肿瘤MDT联盟福建联盟发起单位”,已成功举办多期MDT培训班及腹腔镜手术培训班,吸引省内外数十家三甲医院专家前来观摩交流及省内诸多县市级医院同道前来培训学习,将科室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辐射东南沿海及周围区域。
  科室始终发扬“团结、严谨、敬业、奉献”的精神,坚持“规范化标准治疗+极微创外科手术+多学科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的诊治模式,大力打造“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诊疗新模式,提高我国胃癌防治水平,助力全民健康。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