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一场无声的战役中,患者的坚韧不拔与医护人员的专业精神共同铸就了生命的奇迹。在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黑色素瘤患者将通过临床研究与创新药物的治疗,迎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56岁的患者李女士(化名)去年5月发现颈部肿物逐渐增大,随即前往当地医院接受了“左侧下颌下腺切除术+右侧淋巴结活检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为寻求更好的医疗帮助,李女士慕名求诊我院黑色素瘤诊治小组组长陈誉副院长。
经过详细的头面部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其口腔上颚黑色素瘤伴有双颈及右锁骨区淋巴结转移。经多学科讨论,去年6月,李女士加入了“评估IBI363治疗晚期实体瘤或淋巴瘤受试者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的Ia/Ib期临床研究”。在此后的23个治疗周期中,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始终维持肿瘤退缩状态。今年4月,患者因疾病进展退出了该研究,这项研究为她带来了11个月的生存获益。
随后患者又加入了另一项由陈誉副院长担任PI的临床研究——“一项DNV3和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在经系统治疗失败后的肢端型/皮肤型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单臂、开放性临床研究”。经过2个周期包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DNV3+特瑞普利单抗+顺铂”的综合治疗后,今年6月复查结果显示,她口腔的病灶及转移灶已基本消退,至今已超过6个月。
治疗前后对比:左图,治疗前;右图,治疗后
科室临时负责人林晶副主任医师介绍,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在不到十年间,填补了省内这个学科在内科领域的空白,跻身全国的黑色素瘤头部单位,成为福建的特色专科。科室推动了医院黑色素瘤全学科体系的建设。至今,每年服务黑色素瘤出院患者近3000人次,2023年病理及MDT会诊例数达400例,预计2024年增至500例。这不仅改变了患者省内就医难的现状,还吸引了一大部分省外患者前来就诊。科室在黑色素瘤肿瘤内科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技术领先,是福建规范化诊疗示范及疑难病例聚集地,也是新技术和新药的创新高地,参与了77项国际国内临床研究,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领导团队在多部国家级指南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牵头项目入选“中国科协60大难题”。近五年,团队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其中高质量SCI文章6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200分。同时,科室还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颁发的2022年杰出人才奖及2024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展现了临床和科研方面的卓越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