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专家团队为一位晚期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多次全身药物治疗联合肝脏局部介入治疗,患者肿瘤退缩一半。
4年前,36岁的王女士(化名)被诊断为肠癌肝转移,就诊外院,接受20余次的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及两次手术,肿瘤依然进展。次年12月,第二次术后,肝脏新增2个转移病灶,转诊至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进行多学科综合治疗讨论,团队认为其符合参加一项杨建伟主任医师牵头的“曲氟尿苷替匹嘧啶联合贝伐珠单抗及替雷利珠单抗治疗三线及以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实施“靶免化”的全身治疗方案近2年,期间患者肿瘤退缩超过50%,控瘤时间长达23个月。
今年7月,王女士复查时发现肝脏转移瘤较前增大,经讨论,团队建议行全身靶免药物治疗联合肝脏介入治疗。经过3周期的“信迪利单抗+呋喹替尼”靶免治疗及1次肝动脉灌注化疗后,肝脏转移瘤退缩30%。
同时经反复评估,建议患者参加“钇90树脂微球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上市后研究”。9月,针对肝脏转移灶实施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疗精准介入治疗手术,患者术后第2天顺利出院。之后复查显示肿瘤退缩50%。截至目前,王女士的生存时间已超过4年3个月。
杨建伟主任医师介绍,我国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40.8万,死亡率14.14/10万人,高居癌症死亡第二位,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据统计,约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时已经发生远处转移,其中肝转移最为常见。虽然晚期肠癌三线治疗在临床中已有多种获批药物,但单药有效率均不到10%,疗效持续时间小于4个月,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我们采用靶免化联合治疗模式,优化药物剂量,在提升有效率的同时不增加毒性反应。此外,对于肠癌肝转移,除了全身药物治疗,肝脏的局部治疗同样重要。
方主亭副院长表示,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简称90Y-SIRT),是借助介入手段通过肝动脉注射钇-90微球,钇-90微球在肿瘤内部聚集,释放β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持续性杀伤作用,如同精准打击的“微型核弹”,对正常肝脏组织和周围器官的损伤极小,实现精准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常组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这项新技术在肠癌肝转移的治疗也得到了包括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美国放射治疗学会(ACR)、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等多项国际权威指南的推荐。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肝胆胰肿瘤内科是在原有腹部肿瘤内科基础上新组建的亚专科,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科室成员参编CSCO肝癌诊疗指南、CSCO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CSCO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指南以及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中国肿瘤患者膳食营养白皮书等。近5年共发表SCI源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内外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科室开展肝脏、胆道、胰腺相关疾病的诊疗,尤其是原发性及继发性肝脏肿瘤、胰腺肿瘤、胆道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联合肝胆胰外科、介入科、腹部放疗科积极推动肝胆胰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针对肝胆胰肿瘤并发症及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规范治疗体系。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