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晚期肺腺癌患者周先生(化名)及杨先生(化名)传来好消息,经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专家团队采用创新IIT临床研究方案治疗后,肿瘤控制良好,生存期均超过3年,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3年前,周先生在我院被诊断为晚期肺腺癌,HER2 20ins突变,PD-L1(28-8)TPS=55%。胸部肿瘤内科团队全面评估病情,经过筛选,患者入组“一项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白蛋白紫杉醇用于晚期未经治疗EGFR、ALK阴性肺腺癌的前瞻性单臂II期临床研究。自2022年1月起接受“阿帕替尼+卡瑞利珠单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综合治疗至今,周先生的肿瘤体积缩小超50%,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生存期超过3年。

另一位患者,杨先生于2022年确诊为晚期肺腺癌,基因检测KRAS G12X突变,PD-L1(28-8)TPS=70%,经评估筛选后,同年5月,他入组同一临床研究,接受联合治疗方案。经过治疗后,他的肿瘤缩小超50%,最佳疗效评价为PR(部分缓解),并长期保持稳定,生存期远超预期。
徐海鹏副主任医师介绍,肺癌作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治疗方案的优化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病例的85%,其中肺腺癌是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占所有肺癌病例的30%-40%。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NSCLC患者,目前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含铂双药化疗。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基于铂类的化疗方案相较于非铂方案,不仅会导致更显著的胃肠道反应和血液学毒性,其免疫调节作用也值得关注:铂类药物(如顺铂和卡铂)可能通过上调肿瘤组织PD-L1表达而产生免疫抑制效应。因此,在免疫治疗时代,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治疗毒性,实现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可能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这一发现为优化现有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IIT(Investigator-Initiated Trial,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是由医生或科研人员自主设计的医学研究,目的是探索更优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药企主导的商业化试验。
特点如下:
更贴近临床需求:研究问题通常来自医生的实际经验,关注现有疗法的优化或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灵活性强:可以探索药物新用法(如联合治疗)、罕见病方案,或针对特定患者群(如老年人、特殊基因类型)。
科学性与公益性:以医学进步为首要目标,而非商业利益。
优势包括:
患者可能受益:有机会免费接受创新治疗或个性化方案,尤其对标准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是新希望。
更严密的监测:研究团队会频繁随访,确保安全性和疗效。
推动医学进步:每位参与者的数据都能帮助未来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
简而言之,IIT研究就像医生带领的“医学探索项目”,既可能让患者提前尝试新疗法,又能为医学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科室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是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胸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现下辖3个病区,编制床位99张,致力于肺癌、食管癌、胸膜间皮瘤、胸腺肿瘤等胸部肿瘤的治疗,年均收治患者17000余人次。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目前,科室承担了近200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包括晚期肺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耐药后的治疗,肺癌少见靶点靶向治疗,以及驱动基因阳性耐药后的治疗,新型的免疫治疗,ADC类药物的临床等等。努力为广大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