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例历经多次复发的双原发恶性肿瘤(异时性结肠腺癌与CD5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来院随访,在我院淋巴瘤亚专科专家团队近3年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下,再次实现完全缓解(CR),且处于持续缓解中。这充分体现了我院在复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诊疗领域的综合实力。
2019年12月,患者曾先生(化名)在我院确诊降乙交界处隆起型低分化腺癌(pT1N1bM0,ⅢA期),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XELOX方案辅助化疗达CR。2022年1月,随访中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确诊为(升结肠)CD5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on-GCB型),提示存在双重原发恶性肿瘤。
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何鸿鸣主任医师、郑艳彬副主任医师基于CSCO指南及分子病理特征,同时兼顾患者既往结肠癌病史,制定R-CHOP方案,即(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6周期,后续予利妥昔单抗联合甲氨蝶呤(MTX)中枢预防治疗2周期。经过治疗,2022年6月,患者影像学评估达完全缓解(CR)。
去年2月,PET-CT提示疾病复发,再次活检证实存在TP53 Exon7 c.743G>A(p.R248Q)致病突变。该突变导致p53基因DNA结合域功能缺陷,预示传统化疗耐药及不良预后。先尝试予以常规的二线方案治疗,疗效进展。患者因自身原因不考虑CART细胞治疗。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Blood》2023年双抗临床研究数据),同时医疗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病理科、放疗科医师远程会诊及MDT讨论,最终团队决定采用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Glofitamab)进行治疗。
通过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及剂量滴定,去年5月至12月,曾先生完成了12周期的治疗。治疗期间采用Lugano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最终再次实现完全缓解。PET-CT提示,经过双抗治疗后,患者病灶明显消退,且轻微代谢,考虑治疗后改变,多维尔评分3分,疗效评估为完全代谢缓解(CMR)。
何鸿鸣主任医师表示,针对难治性淋巴瘤这一医学难题,我院以尖端技术与多学科协作实现突破。通过二代测序(NGS)精准锁定TP53突变,以动态评估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完成化疗、靶向到免疫治疗的精准切换。胃外科、病理科等多科室全程协作,构建起全方位诊疗体系。作为国内首批开展CD3/CD20双抗临床应用的医疗中心,我院以前沿技术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此次成功救治,充分展现了完善的分子诊断平台、规范化分层治疗体系,以及接轨国际的创新疗法应用能力三大核心优势,持续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目前我院淋巴瘤亚专科已建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化诊疗路径,2024年完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近30例,CAR-T细胞治疗数例,为复杂血液肿瘤患者提供全方位诊疗服务。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亚专科病区成立于1994年,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淋巴瘤精准诊疗为学科特色的肿瘤专科。科室编制床位55张(含百级层流病房3张),现有正高级职称专家5人、副高级职称专家7人。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2位硕士生导师。经过30年的发展,科室在淋巴瘤科普、诊断、规范化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2020年成为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科普教育基地;2023年获得CSCO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项目全国示范单位称号;2024年1月获得首批CSCO淋巴瘤规范诊疗中心授牌。
科室深度推进临床科研融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联合创新项目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会议上交流,并发表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等高质量期刊上,2024年全年发表SCI论文6篇。
作为国内淋巴瘤临床研究重要基地,科室仅2024年就承担了3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推动多个创新药物在国内上市。目前科室开展“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并在省内率先获得商业化CAR-T细胞使用认证,成功实施CAR-T细胞免疫治疗。通过建立复发/难治淋巴瘤挽救治疗临床路径,科室显著提升患者五年生存率,并达到国内第一方阵水平。
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
郑艳彬/文
王杰松/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