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推进廉洁医院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实施思想崇廉、文化养廉、教育促廉、阵地育廉、融合倡廉“五廉工程”,我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廉洁医院文化建设”专栏,宣传廉洁医院文化建设典型和先进人物,持续打造“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新风正气福建“名片”,巩固医德医风建设成果,推动“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本期专访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林端瑜。
提起“核医学科”,不少人一知半解,甚至谈“核”色变。
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她与“核”同行三十多年,借助着核医学的“丁达尔之光”为患者筑牢抵挡病魔的坚固防线。她便是核医学科主任林端瑜。
勇闯新路的“核”先锋
有时候,职业的选择仿佛是无法言语的缘分,又像是命中注定的必然。
上世纪80、90年代高考是先填志愿再考试,录取是“开盲盒”。1991年,高中毕业的林端瑜在机缘巧合之下,选择了医学院校,自此便与“白大褂”结下了不解之缘。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对医学的热爱便如同种子般在她心中开始生根发芽。
学医之路颇为艰辛。但从小不服输的她,从需要对解剖课进行心理建设的“萌新”起步,逐渐成为班上的尖子生。
1994年,毕业季的钟声敲响。作为优秀毕业生的林端瑜迎来了诸多选择。谢绝了多家医院伸出的“橄榄枝”,她毅然踏入了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
此时的核医学科颇为“冷门”。这个当时只有3名成员的科室,不仅缺乏顶尖的设备,业务量也少得可怜,只能进行一些体外项目检测等简单业务。
然而,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她的韧性。她坚信,作为现代医学重要标志的核医学科,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的。
很快科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8年,林爱珠主任引进科室第一台ECT;2005年,唐明灯主任引入第二台显像仪器符合线路SPECT/CT;2011年,科室配备先进的PET/CT……但越来越多先进设备的引入,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十年如一日,她扎根核医学的“蓝海”,如海绵般不断汲取着核物理、核化学、核药学及临床方面的知识,用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拓展着自身能力。在她看来,每一次诊疗承载的,不仅有医学的严谨,更有患者的信任。
现代核医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诊疗一体化。诊是分子影像的精准诊断,疗则是以放射性药品进行的靶向治疗。在福建省肿瘤医院,作为靶向治疗“灵魂”的放射性药物,一度是医院的弱环。“放射性药物不是想用就能用的,医院能使用哪些药物受限于取得哪一类的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2009年,福建省肿瘤医院作为试点单位,成为省内第一家取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的医院。要实现放射性药品生产或配制,需要更高类别的许可,在技术支撑、质量控制、人员管理、制度规范、辐射防护等方面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为了打破瓶颈,林端瑜带领团队全力攻坚。2024年4月,医院获批第三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2024年底,医院自产的放射性药品18F-FDG通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三批检测,拿到“通行证”,获得省药监正电子备案,并在2025年1月,成功接入国家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数据库并顺利获得院内制剂代码,这一突破意味着医院在放射性药品上实现了自产,让患者直接受益。
随着“卡脖子”难题的松解,她赢得了掌声和赞誉。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一个个技术难关攻克的背后,她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其中压力很难用言语表达,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有时成败就在毫厘之间。那段时间,我们把相关条款梳理了一遍又一遍,发现一个问题,就着手解决一个问题。通过了一个审批,又要着手准备下一步”林端瑜说。“为了尽快实现自产,林主任带领团队日以继夜不断攻坚,只希望尽快解决问题,为患者找到一个最优解。”核医学科李生栩副主任医师感慨地说。
如今,林端瑜正带领团队向代表着国家最高标准的第四类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发起“冲锋”。“如果成功,就意味着我们能自主研究、开发和使用更多的放射性新药,突破发展瓶颈,开展更多的检查、治疗项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诊疗服务。”林端瑜憧憬地说。
学科前行的推动者
医院核医学科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日常开展线上伴飞学习活动。
“通过伴飞学习,科室可借鉴兄弟医院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核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等方面长处,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林端瑜介绍。
这项从2023年8月开启的学习活动,不仅是沪闽两地医疗合作深化的生动实践,也是医院核医学科在林端瑜带领下不断寻求自我提升的缩影。
培养一名成熟的医务工作者极为不易,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知识,培养周期也长,而打造一个优秀核医学团队更是难上加难。作为科室带头人,多年来,林端瑜对核医学科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情感。
“医学是一门不断进步的科学,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需要整个团队持续努力。”林端瑜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年轻团队的殷切期望。她坚信,“青年有志,未来可期。”
在业务上,她“手把手”将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鼓励年轻医生“内外兼修”、多技多能;在学术上,她注重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引导青年骨干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住院医师陈东至今记得,刚到科室的他便在林端瑜的建议下,半年内把科室各个岗位都轮转了一遍。“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要求和标准也有区别。多亏有林主任悉心的指导,帮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半年的经历,让我对科室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为迅速融入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她还鼓励我们年轻医生在科研上要勇于尝试和探索。她告诉我们,每一项新技术的背后,都是无数家庭的希望所在。”陈东回忆。
在她不懈的努力下,科室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这个30年前只有3人的“边缘”科室,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台先进设备及25名专业医护技人员的硬“核”科室。近5年来,科室共有2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实现SCI文章零突破。
在带领团队勇攀医学高峰的同时,林端瑜还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作为团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她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复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科训‘能吃苦、愿奉献、守诚信、永相助’令我印象深刻,这正是核医学科人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就像科室里以周明为代表的几位同事,在剂量相对高的特殊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余年,默默无闻奉献着。也正是有这种力量的支撑,科室才能一步一步往前走到现在。”林端瑜感慨地说。
身教胜于言传。多年来,她以身作则,用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着每一位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她对待病人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以及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让我们明白医生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核医学科李生栩说。
充满温度的守护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也是林端瑜的座右铭。在她看来,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就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急患者所急。
“也许他只是你今天遇到的100名病人中1名。但你对他来说,却是百分之百的全部。”这是她常和年轻医生提及的一句话。
在核医学科,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多个岗位上午提前半小时到岗。发起人正是林端瑜。原因很简单,患者进行PET/CT的检查前,必须要空腹4到6小时。如果早半小时开始检查,患者就能集体少挨饿半小时,同样的,她强调优化检查流程,只要每个患者检查衔接时间减少2分钟,那么每天就能提效一小时。
为了提高科室团队的服务意识,林端瑜还曾组织开展一项特殊的学习——医疗服务礼仪。大家围坐一起,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再结合自身工作分析不足,探讨改进的举措。课后,每人还要上交一份学习心得。
刚开始,这样的学习只针对在窗口人员,渐渐地,科室全体成员都主动加入到学习中。“我们面对的患者,大多是带着病痛而来。在就医过程中,我们多做换位思考,给予他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帮助,对患者来说都是极大的宽慰和支持。”林端瑜说。
像这样以患者为中心的故事在核医学科还有很多。
今年,一名患者进行口服放射性碘-131治疗,当晚在病房内出现了晕厥等症状。出差至凌晨2点到家的林端瑜,次日清晨7点多便已赶至医院。由于情况紧迫,顾不上换上厚重的铅衣服(隔离服),她便立即投入到诊疗中。最终,患者被确诊为低钠血症,对症下药后很快回复正常。此时,距离患者服用碘-131还不到24小时,而碘的半衰期是8天。
“那时心里想的只有患者的安危,根本顾不上数值超没超标,当时科室倪雷春副主任医师和急诊科医生都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射线与患者,我们科的医技护人员都会选择患者的。”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林端瑜很是平静。
在林端瑜的示范引领下,“一切为了患者”在核医学科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行动。中午时段,走进核医学科,常常会看见这样暖心的一幕:虽然已是下班时间,但大家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只为能让更多的患者及时得到最精准的诊疗。
从设备的更迭到核药的自产,从技术的创新到服务的提升,如今的核医学科正如春日中的小树般茁壮成长着。“科室发展取得的进步,都是在前辈积淀的基础上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获取的,现在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但正如《荀子•修身》中所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林端瑜充满着信心。
纪检办/供稿
刘雅清/文
余宏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