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疼痛科专家团队为一名口服大量阿片类药物后疼痛仍未缓解的患者成功实施鞘内镇痛泵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什么是鞘内泵植入术?
鞘内泵植入术又称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利用鞘内镇痛原理,通过高强度材质的药盒以及导管组成长期向椎管内输注镇痛药物的通路,将药物输注到背部脊柱中间(医学上称蛛网膜下腔),直接作用于脊髓(就像疼痛中转站)上,阻断疼痛信号向大脑传递。
根据药盒、止痛泵的放置位置分为半植入式和全植入式鞘内泵。
将导管理在体内,体外连接止痛泵持续给药,定期更换止痛泵药盒。优点是首次费用相对较低,患者可根据疼痛变化增加止疼药剂量;缺点是需要经常去医疗机构更换药盒,要对止痛泵连接处进行定期护理,日常维护相对较频繁,长期使用可能总体费用相对较高,且体外止痛泵个头较大,因此该系统适用于预期寿命较短的癌痛患者。
全植入式鞘内泵
将导管、药盒以及止痛泵均完全埋置于皮下,体内止痛泵持续给药,定期通过无损伤针穿刺位于皮下的药盒添加止痛药,该系统的优点是装置完全埋在体内,感染风险较低,对患者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不影响洗澡。患者可根据疼痛情况,用体外遥控器临时增加止痛药剂量。缺点是首次治疗费用高,但维护频率少,每次维护费用不高,长期使用总费用有可能比半植入式低。因此该系统比较适合于预期寿命较长的癌痛患者。
鞘内泵适用于哪些患者?
▶ 需长期大量使用吗啡等镇痛药物,不能耐受大剂量吗啡或其他麻醉镇痛药带来的毒副反应的患者。
▶ 经保守药物治疗无效,不能使用其他疼痛微创治疗方法的疼痛患者。
▶ 经过神经阻滞、神经破坏治疗、静脉PCA治疗等方法仍无法见效的难治性癌痛。
鞘内泵植入术系微创介入手术,开展前需要考虑患者的身体条件,如:心肺功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有无异常。对预期生存期小平1个月,身体极度虚弱者,不建议行鞘内泵植入术治疗。所以,在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良好情况下,应尽早行鞘内泵植入术。
植入式鞘内给药输注系统发展史
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治疗在国际上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先进疗法。
1981年,美国开展首例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 治疗顽固性癌痛并获得成功。
1991年,FDA正式批准吗啡可用于鞘内输注。
2000年,该系统获得了SFDA的批准,井于2003年底在国内全面开展。
为什么要选择使用鞘内泵植入镇痛术?
■ 靶控镇痛,精准安全:靶点给药(植入式给药输注系统是将镇痛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阻断疼病信号经骨髓向大脑传递,直接作用于疼痛—神经传导通路,故微小的输注量调节即产生很大的镇痛效果。
研究表明吗啡300毫克口服=100毫克静脉注射=1毫克鞘内 输注;用低于1/300的口服吗啡剂量,将镇痛药物直接传送鞘内,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诸如便秘、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 针对爆发痛不定时发作的特点:持续低流量输注模式的应用,将有效减轻甚至消除爆发痛。
■ 微创操作: 切口小,创伤小。
患者在使用鞘内植入式药物输注系统进行疼痛治疗间歇期,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并洗澡,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疼痛科主要开展微创介入镇痛手术,治疗各类疼痛性疾病,包括:(1)各类癌痛;(2)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各类神经痛;(3)手术及放疗后导致肢体淋巴水肿;(4)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5)难治性失眠、痛经、呃逆等疾病。
福建省肿瘤医院疼痛科现有医师5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开设床位7张。主要治疗疾病包括各类癌痛、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神经痛(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手术及放疗后肢体淋巴水肿、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等引起的疼痛,以及难治性失眠、痛经等症状。
科室配备了先进的治疗设备,如皮下止痛泵、静脉止痛泵、鞘内止痛泵、硬膜外止痛泵、COSMAN射频消融治疗仪、脊髓电刺激器等。主要技术包括肌肉软组织注射、腹部内脏神经丛阻滞、腰交感神经阻滞、椎管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脊髓电刺激等。
学科带头人郑辉哲主任医师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从事麻醉和疼痛治疗工作二十多年,擅长临床麻醉,难治性癌痛、慢性疼痛及术后疼痛的微创介入和神经调控治疗。
疼痛科/供稿
黄华清/文
郑辉哲/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