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高龄患者”常常意味着治疗机会的减少,甚至被误认为等同于“失去希望”。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有位71岁的晚期胃癌患者,在医护团队的科学治疗和自身的积极配合下,病情逐步稳定并明显缓解。通过规范的诊疗流程和有序的门诊化疗安排,她不仅能够坚持治疗,还能在每次治疗当天往返家中,既便利又减轻了负担。
今年5月,71岁的何阿姨(化名)在外院确诊为“食管胃交界处腺癌并肝多发转移”,病理提示为低分化癌,Ki-67高达90%,属于极具侵袭性的晚期恶性肿瘤,同时伴有肝功能不全与营养不良,治疗难度极大。之后她就诊我院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郭增清主任医师和郑静娴副主任医师团队。在全面评估病情后,患者开始接受以免疫联合化疗为主的一线治疗方案。住院期间,医护团队为她同步开展了营养支持,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基础。待身体状况相对稳定后,第二疗程的治疗顺利转入门诊体系。
依托完善的门诊化疗体系,何阿姨每次治疗都能当天往返医院与家中,就医过程更为便捷高效。在门诊完成两次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她的肝脏转移病灶明显缩小,病情得到控制。这一变化不仅表明治疗方案取得了积极成效,也离不开我院在门诊化疗管理上的丰富经验和严谨安排,为患者的持续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我院门诊化疗期间,通过专业护理团队、规范评估和精准用药管理,何阿姨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正确管理副反应,是让化疗真正带来获益的关键。
相比传统住院治疗,门诊化疗节省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与心理负担,无需频繁住院,仅需在门诊定期接受治疗与监测,便可获得良好控制,最大程度兼顾疗效与生活质量。
日间治疗科门诊化疗服务
通过我院完整的化疗前评估机制、住院阶段副反应预判与干预,同时配合门诊阶段的持续监测与药学支持,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较好地耐受治疗,获得临床获益。
我院建立了成熟的门诊化疗管理流程,涵盖:治疗方案的准入评估;医护一体化的毒副反应管理;快速处理不良反应的绿色通道。
福建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共38张床位,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肿瘤医院文明科室”“临床医技学科能力建设先进科室”“医德医风示范科室”和“四星级党支部”。承担了福建省、厅级科研课题28项,有2项科研项目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近5年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论文65篇;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及《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编委,参编《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2021》、《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肿瘤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共识》、《胆道恶性肿瘤指南诊疗指南2023》、《生酮饮食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结直肠癌改良三药cmFOLFOXIRI方案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等国家级指南及共识。承担了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理论授课、见实习带教及省内外肿瘤内科及临床营养师进修学习。近年来举办多期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下基层义诊和学术交流等。
科室在肿瘤的内科系统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性治疗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尤其对疑难复杂病例,采取综合治疗策略,整合多种疗法以优化治疗效果。同时,团队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面关注他们的健康需求。致力于提供符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治疗方案,不断创新和引入治疗技术,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体验。
在院内,团队主要承担干部保健及肿瘤诊治工作,同时为有高质量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开展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惠及广大患者,让患者免费治疗的同时获得更好疗效及最新治疗的机会。
福建省肿瘤医院日间治疗室于2008年成立,以日间住院模式向全院开放收治病情稳定且生活自理的肿瘤患者。至今已发展成4个日间治疗室,2021年9月正式成立日间治疗科,由科主任及总护士长负责管理与协调工作,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医护配合,共有专职医生2人,护士80人,设置床位237张,日均收治患者千余人,运用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患者安全。每年收治的患者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科室始终重视党建和社团活动。先后荣获“省级巾帼文明岗”“五一先锋号”称号、全国医院擂台赛“十大价值案例”、“优秀门急诊管理创新案例”、第六届护理品管圈评比大赛三等奖。2019-2021年日间支部获“四星级支部”及“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护理课题获得福建省护理科技进步二等奖。护士在全国护理演讲比赛中获三等奖。
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供稿
郑静娴/文
郭增清/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