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前五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很多患者早期症状隐匿,直到晚期才被发现,而晚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通常不足10%,治疗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手段涌现,为患者点亮了新希望——尤其是像Claudin18.2这样的新靶点,正逐渐成为晚期胃癌治疗的新突破口。
近日,一位胃癌伴肝转移患者来院复查,自接受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专家团队的新型靶向药物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
2024年,张先生(化名)因“上腹持续闷痛”到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胃癌伴肝转移。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慕名求诊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杨建伟主任医师与黄莎副主任医师团队。经全面检测发现其肿瘤细胞高度表达Claudin18.2(90%,3+),这为后续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方向。
随后,患者加入了一项名为“注射用JS107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I期研究”的临床研究。该研究采用的新药JS107,是一种针对Claudin18.2的抗体偶联药物(ADC),能精准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在数个周期的治疗后,复查CT显示张先生肝内的转移灶显著缩小,肿瘤退缩比例达60%。不仅病情得到控制,他的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黄莎副主任医师介绍,胃癌发生肝转移意味着疾病已进入晚期,此时肿瘤负荷大、进展速度快,传统化疗的效果往往有限,患者预后较差。这也使得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成为改善生存的关键。
Claudin18.2正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靶点。它是一种紧密连接蛋白,在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却在胃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广泛存在。这种“肿瘤偏爱”的表达特性,使其成为精准治疗的理想目标——药物可以像“导航导弹”一样,精准识别并攻击癌细胞,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减少治疗副作用。
目前,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正在积极开展多项针对Claudin18.2、B7H3等新靶点的临床研究,不断探索更多前沿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多精准医疗的选择,助力延长生存时间并改善生活质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汇聚大批肝胆胰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省内肝胆胰领域技术体系最完善、综合实力最强的诊疗团队,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新型靶向免疫药物治疗与放射治疗、钇[90Y]微球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转化后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等方面形成优势、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内著名胰腺外科专家虞先濬教授及肝胆外科专家刘景丰教授共同担任中心主任。
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是由肝胆胰外科、介入治疗、肝胆胰肿瘤内科、腹部放疗、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术团队组成的一体化运行的临床专科,结合影像、超声、病理、内镜等专业,形成紧密型的学科群,建立完善的综合诊疗技术体系并不断迭代更新,保持前沿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不同病人的个体化诊疗需求。
肝胆胰肿瘤内科/供稿
黄莎 严玮/文
杨建伟/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