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专家团队成功为一名十二指肠癌伴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实施“门静脉支架+碘125粒子条植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每天要跑十几次厕所,人都快撑不下去了……”刘先生(化名)患肠癌3年,在外院经历手术手术切除后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在多次化疗和放疗后病情进展,病灶累及肠系膜上动静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重要血管,导致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淤积,引发严重腹泻及营养不良。日前,他慕名求诊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胡育斌主任医师团队。
由于肿瘤广泛侵犯,传统外科手术重建门静脉风险极高,且缺乏有效的后续化疗方案。面对这一棘手局面,我院副院长方主亭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最终决定为患者进行“门静脉支架+碘125粒子条植入”的介入综合治疗。
胡育斌主任医师团队在方主亭副院长的指导下开展手术。术中造影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完全闭塞,门静脉主干受肿瘤压迫呈“鸟嘴样”狭窄(见下图),血流近乎中断,情况极为严峻。
团队凭借精湛的介入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成功使用黑泥鳅导丝穿越闭塞段,开通肠系膜上静脉。随即,金属支架释放,血管瞬间扩张,造影显示门静脉回流顺畅。与此同时,精准植入碘125粒子条,内照射治疗周边癌细胞以抑制肿瘤继续侵犯血管。
术后当天,患者症状显著缓解,腹泻次数由十余次减少至一次,饮食和体力也逐渐恢复。

胡育斌主任医师表示,门静脉支架植入可通过微创的手段开通狭窄的门静脉,直接解除狭窄,恢复门静脉血流;碘125粒子条可在局部持续释放放射线,抑制肿瘤继续侵犯血管。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临床效益高等优点,逐渐被更多患者接受。
方主亭副院长介绍,门静脉狭窄或闭塞后门静脉的血液流动受到阻碍,导致血流减少。门静脉狭窄或闭塞程度超过80%时,患者不仅会出现门静脉高压、顽固性腹水、腹泻,还可能引发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近年来不断拓展技术边界,在肝癌、胆道肿瘤、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从TACE、TARE、HAIC到门静脉支架、放射性粒子植入等治疗方式,介入医学正成为患者通往希望的重要途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动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胸腹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隔绝术、外周血管血栓机械取栓以及血管闭塞支架成型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肿瘤相关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瘤、动脉夹层、外周血管闭塞、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供稿
吴忆君/文
余文昌/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