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医院概况

HOSPITAL SITUATION

党群建设

THE CONSTRUCTION OF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科室与专家

DEPARTMENTS AND EXPERTS

院务公开

MANAGEMENT BY

医疗服务

Medical services

重点学科

KEY DISCIPLINE

党务公开

Party affairs

新闻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快讯

  近日,一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院复查,经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专家团队的新药临床试验后,病情得到控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今年3月,黄先生(化名)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后转诊至我院胸部肿瘤内科徐海鹏副主任医师主诊组。完善相关病理检查后,该患者被诊断为SMARCA4缺失的非小细胞肺癌,同期影像学检查显示其已存在多发淋巴结转移和脑转移。既往文献报道此类肺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研究显示其平均生存期不足1年。在化疗、免疫治疗等标准治疗方案效果有限的情况下,患者几乎陷入绝境。   之后,医疗团队为患者成功匹配了一项前沿的新药临床试验,其顺利入组名为“BL-B01D1联合PD-1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鼻咽癌等实体瘤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聚焦于一种新型EGFR/HER3双靶点抗体偶联药物(ADC)联合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治疗后影像评估显示,黄先生体内病灶显著缩小。截至目前,患者的疾病控制时间已超过半年,生存期显著超越既往同类患者的平均预期。   徐海鹏副主任医师介绍,BL-B01D1作为全球首个EGFR×HER3双特异性ADC,已在多种经治晚期实体瘤中展现出突破性的抗肿瘤疗效。BL-B01D1精准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和HER3蛋白,携带的“生物导弹”直击癌细胞,同时联合PD-1抑制剂发挥免疫效应,两相协同有望提升治疗效果。科研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时间,也显著改善了其生活质量。同时,这充分彰显了我院胸部肿瘤内科开展国际前沿新药临床研究的能力。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下设3个病区、开设床位99张,主要收治肺癌、食管癌、胸腺瘤、恶性胸膜间皮瘤、纵隔肿瘤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年均收治患者17000余人次。经多年学科建设,已成为省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先进的胸部肿瘤内科亚专科。目前治疗手段已涵盖各种胸部肿瘤尤其是肺癌、食管癌的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抗肿瘤药物治疗及EBUS、TBNA、气道内支架置入术、内科胸腔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术等介入治疗,是省内能够系统综合诊治胸部肿瘤的少数亚专科之一,对各类胸部肿瘤尤其是疑难病例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科室拥有一批业务精湛的医护人员,现有医师38名,其中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14名,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科室是国内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单位、全国CINV管理示范病房、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临床研究协作分会、福建省基层卫生协会基层肿瘤防治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基层卫生协会基层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多位专家均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CSCO肺癌诊疗指南、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等指南与共识的编委。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目前,科室承担了近200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包括晚期肺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耐药后的治疗,肺癌少见靶点靶向治疗,以及驱动基因阳性耐药后的治疗,新型的免疫治疗,ADC类药物的临床等等。努力为广大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胸部肿瘤内科/供稿   邹子骅/文   徐海鹏/审

  当我们提到手术,除了对病情的担忧,很多人心里还会冒出一个问号:“全麻之后,会不会变傻?”尤其是家中的老人或需要接受手术的孩子,这个顾虑更深。“一觉醒来,脑子像一团浆糊……”“听说隔壁王奶奶手术后,记性就大不如前了……”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今天,就来为大家揭开真相!   在解答“会不会变傻”之前,我们先要明白麻醉是怎么工作的。   ●正常状态:我们的大脑像一个繁忙的指挥中心,无数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物质一刻不停地交流,让我们保持清醒、思考和记忆。   ●麻醉状态:麻醉药物就像是派往指挥中心的“临时维稳部队”。它们并非破坏大脑,而是可逆地、可控地暂时抑制了神经元的兴奋性,让大脑这个“指挥中心”进入短暂的“休眠”状态。于是,你感觉不到疼痛,也记不住手术过程,安安全全地“睡”过一觉。   这个过程是“暂停”而非“破坏”。一旦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掉,“维稳部队”撤离,大脑的功能就会逐渐恢复。   “变傻”的错觉从何而来?   确实,一部分患者在手术(特别是大手术)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认知功能改变,医学上称之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   1.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   2.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   3.方向感变差,睡眠紊乱   这听起来很吓人,但麻醉医生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现象。   其中影响到认知功能的因素包括:   ● 年龄:高龄是最大的风险因素。大脑随年龄增长储备功能下降,应对应激的能力减弱。   ● 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会影响大脑的供血供氧。   ● 手术本身:大型手术对人体是巨大的应激和创伤,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也可能影响到大脑。   ● 术前状态:如果术前就存在焦虑、抑郁或轻度认知障碍,术后更容易出现问题。   ● 麻醉药物在体内的残留效应,可能会导致短时间的昏昏沉沉、思维迟钝,但这通常是暂时的,几天内会随着药物完全排出而消失。   ● 麻醉过程中任何轻微的血压、血氧波动,都可能对脆弱的大脑产生影响。但这正是麻醉医生的核心工作——时刻监测并维持你的生命体征平稳,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如何降低风险?术前术后这样做   了解了原理,我们就可以主动出击,将风险降到最低。   给患者的建议:   ❖ 坦诚沟通:术前务必告诉麻醉医生你的全部病史,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长期用药情况(包括保健品)。   ❖健康生活:术前戒烟戒酒、控制好血糖血压,让身体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   ❖积极心态:减少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与焦虑。   ❖术后早活动:在医生允许下,尽早下床活动,有助于身体和大脑功能的恢复。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家人陪伴:家人多陪伴、交流,进行一些简单的记忆、计算游戏,帮助大脑“做体操”。   ❖及时求助:如果有谵妄、躁动等症状,请及时通知你的主管医师,他们会予以专业的干预治疗,必要时也会通知麻醉科、精神科等专科医生进行会诊。   麻醉很安全,无需过度焦虑   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接受常规手术的成年人,尤其是年轻人,现代麻醉技术是非常安全的,麻醉药物本身并不会导致永久性的“变傻”或智商下降。   术后短暂的思维迟缓,更像是一次深度睡眠后的“开机启动慢”,是身体在经历重大事件后的正常恢复过程。而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高龄患者),麻醉医生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严密监护和防护。   麻醉科/供稿   李欣宁/文   郑辉哲/审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减轻社会歧视和防止“污名化”。同时,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   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口号   一、用支持消除偏见,用服务传递温暖。   二、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理性区分,科学应对。   三、健康不仅是躯体无恙,更是心理的晴朗。   四、阳光心态,从小灌溉。   五、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从陪伴和理解做起。   六、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七、情绪没有对错,给情绪一个健康的出口。   八、运动是情绪的良药,微笑是心灵的阳光。   九、家是心灵的避风港,倾听与理解是最好的陪伴。   十、主动求助是积极治愈的开始。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金秋送爽,闽江潮涌。2025年9月26日至27日,由福建省抗癌协会、福建省肿瘤医院主办的“第一届闽江胃癌论坛”在福州举行。本次论坛聚焦胃癌前沿诊疗技术与全程管理,汇集了国内该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共绘胃癌防治发展新蓝图。   开幕式上,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凛教授首先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肯定了我院胃外科团队在胃癌诊疗领域取得的成就;我院院长孙阳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了推动癌症早筛早诊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意义;我院大外科主任陈路川教授展望了论坛在促进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深远影响;大会主席、我院胃外科叶再生副教授致欢迎辞,希望通过本次论坛促进我省胃癌早筛早诊早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特别阐释了大会LOGO的设计理念。   论坛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聘请复旦大学曹娥江创新中心副院长、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生物学分委会主席、国家杰青周兆才教授为福建省肿瘤医院胃外科客座教授。这一合作将极大助力我院胃外科在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学术环节,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凛教授、复旦大学曹娥江创新中心副院长周兆才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301总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卫勃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副院长杨盈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杨昆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肠外科主任汪学非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厉周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分别就胃癌发生演化机制、胃癌肝转移、新辅助治疗策略、保功能手术和全腹腔镜手术等前沿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六大分会场学术氛围浓厚,来自中山大学第七医院副院长张常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徐大志教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于向阳教授、南方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优青唐晓颖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优青焦石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胃外科周斌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黎田教授等全国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别就肿瘤筛查、保功能手术、医工交叉、基础研究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入交流。各会场通过专题报告、病例讨论、技术展示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胃癌防治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为福建省胃癌防治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叶再生副教授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未来将继续携手全国同道,致力于提升胃癌诊疗水平,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希望与福祉。   胃外科/供稿   陈金湖/文   叶再生/审   

  在抗击肿瘤的这条艰难道路上,“吃什么”和“怎么吃”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常成为大家最焦虑和困惑的难题。肿瘤本身及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都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消耗,可能引起食欲不振、味觉改变、恶心呕吐、疲劳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科学的营养支持不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成为与手术、放疗、化疗并重的“第四种治疗手段”。   良好的营养状态可以帮助患者:   ❖ 保持体力,对抗疲劳   ❖ 维持体重和肌肉,防止营养不良   ❖ 更好地耐受治疗,减少副作用   ❖ 降低感染风险,促进组织修复   ❖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那么,肿瘤患者的日常饮食究竟该如何安排呢?   核心原则   想象身体是一座正在与病魔战斗的“堡垒”,而食物就是修筑堡垒、供给军队的“粮草和砖石”。   01.蛋白质要充足   蛋白质是修复身体组织、制造免疫细胞的核心原料。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   ● 动物蛋白:鱼肉、虾、去皮禽肉(鸡、鸭)、瘦肉、鸡蛋、牛奶、酸奶、奶酪。   ● 植物蛋白:豆腐、豆浆、腐竹等豆制品。   建议:全天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比例约为2:1;保证每餐都有蛋白质。例如,早餐一个鸡蛋一杯豆浆,午餐和晚餐各有一个拳头大小的肉/鱼/豆制品。   02.能量要跟上   治疗期间需要大量能量。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通过“饥饿”可以“饿死”肿瘤,饥饿只会消耗患者自己。如果体重下降,应设法提高食物“能量密度”。   ● 主食是基础:米、面、杂粮(小米、燕麦)、薯类(土豆、山药)提供必要能量。   ● 巧用“好脂肪”:烹调油可选橄榄油、山茶油。鱼油、坚果、牛油果也是优质脂肪来源。   03.食物多样化   不同颜色的蔬果富含不同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 彩虹饮食:让餐盘五彩斑斓。多吃深绿色蔬菜(西兰花、菠菜)、红色蔬菜(番茄、胡萝卜)、紫色蔬菜(紫甘蓝)等。   ● 水果适量:选择新鲜应季水果,血糖高者需控制。   04.水分要充足   防止脱水对缓解疲劳和副作用至关重要。保证每日饮水(如1.5-2升),清汤、粥等也可计入。   应对常见副作用的饮食技巧   01.食欲不振   ● 少食多餐:一日5-6餐小份餐;   ● 营养密度优先:在粥、汤中加入肉末、蛋花或专用营养粉;   ● 饭前适量运动:如散步,刺激食欲。   02.味觉改变   ● 改用陶瓷或玻璃餐具;   ● 多吃番茄、橙子等酸甜食物刺激味蕾;   ● 用葱、姜、蒜、香草等天然香料调味。   03.恶心呕吐   ● 避免油腻、气味浓烈食物;   ● 选择凉拌面、酸奶、布丁等清淡凉爽食物;   ● 尝试姜茶、姜糖止呕;   ● 治疗前后1-2小时避免大量进食。   04.口腔溃疡或喉咙痛   ● 选择软烂、湿润食物,如营养粉、粥、蒸蛋羹、奶昔;   ● 避免粗糙、过硬、过酸辣食物;   ● 使用吸管饮用流质,绕过疼痛部位。   05.腹泻   ● 选择低渣、低脂、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乳糖(大量牛奶)、产气食物;   ● 调整食物种类和进食方式减轻肠道负担;   ● 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咨询医生。   06.便秘   ● 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若肠胃耐受);   ● 保证饮水;   ● 适当增加活动。   07.疲劳乏力   ● 准备便携营养零食,如坚果、酸奶、芝士片;   ● 精神状态好时多吃点。   需要警惕的“雷区”   1.禁止“迷信发物”: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鸡蛋、鸡肉、海鲜等“发物”会促进肿瘤生长。它们是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盲目忌口有害。   2.慎用“保健品”和“偏方”:切勿自行服用未经医生许可的保健品、中草药或偏方。它们可能干扰治疗,加重肝肾负担。任何补充剂务必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3.关于中医药调理:如有需求,务必在正规医院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与治疗方案协同、安全。   4.注意食品安全:治疗期间免疫力低下,是食源性疾病高危人群。所有食物必须全熟,避免生食(生鱼片、生鸡蛋);水果削皮,蔬菜彻底清洗;注意厨房卫生,生熟分开;谨慎购买外卖熟食,并彻底加热。   给家属的建议   家属的支持至关重要。请多些耐心鼓励,少些强迫焦虑。换着花样做菜,改变食物质地风味,创造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有时,陪伴和沟通比食物本身更能带来慰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文提供的是通用性建议。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最佳饮食方案必须个体化。请务必与您的医疗团队,尤其是临床营养师充分沟通,根据您的具体病情、治疗阶段、体重变化和血液指标,制定最适合患者的营养支持计划。   福建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共38张床位,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肿瘤医院文明科室”“临床医技学科能力建设先进科室”“医德医风示范科室”和“四星级党支部”。承担了福建省、厅级科研课题28项,有2项科研项目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近5年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论文65篇;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及《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编委,参编《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2021》、《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肿瘤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共识》、《胆道恶性肿瘤指南诊疗指南2023》、《生酮饮食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结直肠癌改良三药cmFOLFOXIRI方案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等国家级指南及共识。承担了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理论授课、见实习带教及省内外肿瘤内科及临床营养师进修学习。近年来举办多期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下基层义诊和学术交流等。   科室在肿瘤的内科系统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性治疗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尤其对疑难复杂病例,采取综合治疗策略,整合多种疗法以优化治疗效果。同时,团队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面关注他们的健康需求。致力于提供符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治疗方案,不断创新和引入治疗技术,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体验。   在院内,团队主要承担干部保健及肿瘤诊治工作,同时为有高质量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开展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惠及广大患者,让患者免费治疗的同时获得更好疗效及最新治疗的机会。   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供稿   余家密 董琳萍/文   郭增清/审

  9月29日,我院安宁疗护小组走进福建省职业卫生技术学校肿瘤班,开展了一场以“照见生命之光,珍爱每一份存在”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   活动伊始,我院朱芳副护士长阐述了安宁疗护的内涵。她强调,生命教育是安宁疗护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和症状,更是一个个鲜活、温暖、渴望被理解、陪伴与守护的生命,希望此次活动能启发大家思考如何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生命尊严。   随后,陈军主管护师带领同学们开启了一场探索生命意义的心灵之旅。活动分为五个层层递进的环节:   · 生命之思:叩问生命本质,引导同学们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 生命之息:在舒缓音乐中同步呼吸,通过放松训练让身心进入宁静状态;   · 生命之重:以五枚纽扣象征生命中最珍视的事物,通过分享,同学们发现“家人”与“健康”成为普遍选择;   · 生命之真:写下形容自己的词语,接纳包括优点与缺点在内的完整自我;   · 未来之约:寄语十年后的自己,写下对成长的期待与承诺。   此次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珍爱每一份存在”的种子。   护理部/供稿   朱芳/文   柯熹/审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