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中年摄影师老李捧着相机,到福州的街头采风,看到一群“白大褂”在义诊,他们招呼老李做个免费的防癌筛查,一开始,老李很不屑,“我没有不舒服,怎么可能得癌?” 没想到,粪便隐血试验显示老李是肠癌的高危人群,他做了肠镜检查,确诊早期肠癌。幸好,及时手术后,老李康复了,他又能捧着相机到处采风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最近被搬上银屏,拍成科普微电影《预见?肠安》。福建省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施宏编写剧本,并本色演出,赢得不少人点赞。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多年来,福建省肿瘤医院的专家们致力于肿瘤防治健康科普工作,他们希望用更通俗、更有趣、更有温度的方式,分享防癌常识,让更多市民了解早诊早治的重要性。他们在另一个端口用另一种身份履行自身职责,为推动“健康福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01、提升健康素养 从中小学抓起
福建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刘景丰教授是国内知名的肝病专家,长期以来,他坚持倡导“大医治未病”,主张“做好医学科学传播”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健康知识科普对提升我国公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学习相关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他表示,目前,中国公民的健康知识普及度还不高,不少人在专业领域颇有建树,但是,对健康知识却知之甚少,缺乏自我健康管理,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反而影响了身心健康。 在临床中,他发现人们对待癌症有两个极端:有的人防癌意识淡薄,平时不知怎么防癌;有的人极度恐癌,一有不适就担心是癌,得癌后病急乱投医,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
“癌症的治疗不是越贵越好,不是非要到北上广!” 他强调,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可防可治,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我国的疾病谱由原先的传染病为主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等,因此,我们需要大力推广慢性病的防治。同时,近年癌症的疗效也在明显提高,病人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有序、有计划地进行合理的综合治疗,只要治疗得当,癌症病人也能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长期带瘤生存,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如何防癌抗癌?如何健康生活?在采访中,刘景丰教授多次提到,“最好的医生是自己!”了解健康知识,养成健康习惯,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形成合理的工作生活节奏及个性化的健康建设方案,给自己开出最合适的“饮食处方”、“运动处方”,才能找到身体的平衡点。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医学科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线下授课等传播手段,市民获取医学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刘景丰教授建议, “市民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肿瘤防治”,从中小学抓起,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普及科学防癌知识,提升健康素养,增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健康福建的发展战略。”
02、科普老将 写书还拍微电影
拍摄微电影,施宏是新兵,但在科普战线上,他是一员老将。从医近30年,他一直热衷科普。
“早期筛查对消化道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他说,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约九成病人发现时已是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到8%,但是,早诊早治能让五年生存率超过90%。肠镜是发现肠癌的最好途径,但不少人因害怕做肠镜,等到便血了才去医院,确诊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这也是造成肠癌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为了提高全民防癌抗癌意识,降低消化道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施宏多次带领团队深入福州周边县市、南平、三明等地,组织防癌义诊,进行健康宣教,倡导民众定期体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坚定抗击癌症的信心。近年来,他在基层医院义诊时发现消化道早癌例数在逐年增加,2010年早癌检出率0.53%,目前最新一次开展的早癌检出率已增加到1.38%。 作为一名内镜专家,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施宏常手把手地教基层医师进行上消化道内镜规范化诊断,开展专题学术讲座,传授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全省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水平,建立并完善消化道肿瘤三级预防体系,减轻中晚期消化道癌带来的医疗负担,造福广大群众。
近年,施宏主任因青光眼疾手术后视力减退,但他仍挤出时间,翻译临床口袋书《上消化道内镜初学者手册》,还自掏腰包出版《预防胃癌的第一步——全面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远离大肠癌——大肠癌早诊早治三十问》等医学科普书籍。新的一年,他正计划出版《拒绝食管癌---食管癌早诊早治三十问》。
03、科学传播 和病人共抗“肿瘤君”
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热衷科普的专家不少。最近,福建省科协公布了“2021年度福建省十佳科学传播人物”名单,该院护理部主任骆惠玉名列其中。 工作36年,骆惠玉多次组织护理部走进基层一线,走上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肿瘤防治科普活动,与广大群众一起对抗“肿瘤君”。 2009年,她推动省肿瘤医院成立健康教育大讲堂,至今,大讲堂已举办59期,服务病人及家属逾12万人次。 多年来,她先后指导成立了粉红丝带、造口人士、蔚蓝丝带、爱鼻、妇爱等俱乐部,为乳腺癌、肠癌、癌痛、鼻咽癌、妇科癌症病人搭建医护患沟通平台,针对性地提供疾病防治知识、自我照护、居家护理、康复指导等,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忙碌的工作之余,她组织肿瘤护理科普专家制作4期线上科普讲座课程,在医院微信公众号和18个医护患沟通平台共同播出。第26届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她组织医院护理人员在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发布10篇相关肿瘤防治知识,受众近1.5万人次。 2020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她组织开展“科学抗疫,守护健康”主题科普活动,让广大群众提高科学防疫意识,提升个人防控能力。
04、多渠道并行 推进医院科普宣传
癌症,预防胜于治疗。多年来,福建省肿瘤医院高度重视肿瘤防治科普宣传工作,积极推进癌症早诊早治,多渠道推广恶性肿瘤的科学治疗、规范治疗、综合治疗。
1、推进肿瘤防治科普宣传
每年4月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借此契机,该院积极传播科学抗癌理念,推广规范化治疗模式,推进全社会共同关注肿瘤防控事业的态势。 近年,该院主编出版《常见肿瘤防治读本(系列丛书)》《抗癌读本》《常见肿瘤放射治疗宣教手册(系列丛书)》等科普宣传手册,以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字普及科学防癌知识。 医院号召临床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时,积极推广宣传健康科普知识,做医学科普活动的主力军,并通过组织系列知识讲座、科普展览、义诊咨询、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发动医生广泛宣传防癌抗癌科普知识,增强群众防癌意识。
2、 宣传倡导癌症早诊早治
作为福建省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承担单位,福建省肿瘤医院部署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举办各类健康讲座,大力宣传早诊早治知识,让群众了解肿瘤筛查的具体流程和好处,并发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推动健康生活方式进社区、进乡村、进单位、进学校、进家庭。
3、推广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为全省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龙头单位,福建省肿瘤医院在全省率先开展恶性肿瘤单病种综合治疗专家负责制,先后成立了肺癌、乳腺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和妇科肿瘤等20个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组及多学科综合治疗门诊,出版了《常见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指南与实施》,大力宣传肿瘤综合治疗理念,规范和促进肿瘤临床的综合诊治工作。
4、推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作为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挂靠单位,福建省肿瘤医院在全省15个县建立12个全人群肿瘤监测点,占全省户籍人口的20.2%,建立起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病人资料的登记及随访系统,并建立了以各级肿瘤防办、各市、县医院肿瘤科及肿瘤防治研究机构为主的专业队伍,积极开展胃癌、肝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
采用国际通用的癌症统计方法,医院从2014年起连续组织编撰出版《福建省恶性肿瘤报告》,较全面、详细地报告了福建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情况,为肿瘤预防与控制策略的制定、肿瘤病因学研究、防癌健康教育和癌症早诊早治干预措施的实施及预防效果的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