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学术科研

Academic research

医疗学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科研 > 医疗学术

  5月30日,福建省首台全球最先进的亚毫米级精准放射外科治疗设备——M6型射波刀在我院放疗科正式启用,并完成首例患者的治疗,开启精准放疗新篇章,标志着我院在肿瘤精准放疗领域迈入新阶段。院领导及放疗科各亚专科负责人、医疗骨干共同为M6型射波刀设备揭幕。   射波刀,作为新一代放疗设备的代表,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技术,为肿瘤放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尤其新一代的M6型射波刀,作为一种先进的放射外科手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亚毫米级精准放疗:M6型射波刀是一种亚毫米级精准放疗设备,能够以极高的精度对肿瘤进行照射。   2.无创治疗:该设备能够以无创方式治疗全身各部位的肿瘤,为患者提供无伤口、无流血、无麻醉、无痛苦的治疗方案,并且疗程短,恢复快。   3.治疗范围广泛:射波刀适用于治疗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肺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脊柱肿瘤以及肾脏肿瘤等多种恶性与非恶性肿瘤。   4.高效的治疗方式:M6射波刀只需3到5次的照射即可杀死肿瘤组织,是唯一综合无伤口、无痛苦、无流血、无麻醉、恢复期短等五大优势于一身的智慧精准放疗设备。   5.精准的动态追踪:射波刀能够从三维立体的方向追踪病人体位、肿瘤位置和病人呼吸运动的反馈,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肿瘤靶区的微小移动进行实时修正,实现精准打击。   6.系统误差极小:M6射波刀的系统误差小于0.95mm,能够精准锁定肿瘤,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7.智能化操作:射波刀操作简便,智能化程度高,医护人员可轻松掌握,确保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8.实时监控:射波刀具备实时监控功能,治疗过程中可实时调整治疗参数,确保治疗效果。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M6型射波刀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不适合传统手术的患者。   福建省首例M6射波刀治疗 技术革新引领精准放疗   作为省内首台新一代M6型射波刀的首例临床应用,此次治疗凸显了福建省肿瘤医院在放疗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我院开展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和SRS)已有二十年的丰富经验,M6射波刀的应用如虎添翼,使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它以亚毫米级精准定位为核心优势,结合智能机器人手臂和实时影像追踪技术,可动态锁定肿瘤位置,即使患者因呼吸或体位变化导致病灶位移,仍能实现“如影随形”的精准照射。该设备开启了福建省在高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领域的新阶段,为复杂肿瘤患者提供了全新选择。   单次大剂量照射方案设计 团队协作突破治疗难点   本例患者脑转移瘤位置特殊,传统手术风险高且易损伤周围正常脑组织,经多学科会诊和讨论后,决定创新采用单次24Gy大剂量照射方案。通过三维影像引导与逆向治疗计划系统,精准勾画靶区,确保高剂量辐射集中于肿瘤病灶,同时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区域。吴君心主任表示,“单次大剂量模式依托射波刀的亚毫米级精度,可显著缩短疗程,减少患者往返医院的负担,尤其适用于老年或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   射波刀治疗脑转移瘤的四大核心优势   无创高效:无需开刀、麻醉或固定头架,患者全程清醒,治疗后即可恢复日常活动。   动态追踪:通过呼吸同步技术与实时影像引导,精准锁定移动靶区,误差小于0.95mm,有效避免“脱靶”。 特别适用于肝癌、肺癌等肿瘤。   疗程短:传统放疗需25-30次,而射波刀仅需单次或3-5次即可完成,大幅缩短治疗周期。   保护脑功能:高剂量聚焦照射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降低认知功能下降等副作用风险。   本次全省首例M6型射波刀治疗,在陈传本教授及放疗科大科主任吴君心教授全程指导下,由陈炬辉主诊组联合程燕銘物理师团队设计实施,为一位68岁单发脑转移瘤女性患者提供了高效、安全的无创治疗方案。不仅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技术实力,更推动了区域肿瘤诊疗水平的提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精准医疗服务。   该技术将助力更多脑转移瘤患者获得“非手术根治”机会,提升生存质量。患者家属表示:“治疗过程仅30分钟,无痛无创,母亲当天即能下床活动,效果远超预期。”   “一个新兴的方向——放射外科正在快速发展,这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放疗理念的一个显著进步。”吴君心教授表示,随着放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放射治疗的治疗模式正从常规放疗转向短程大分割放疗转变;对于放疗不敏感的肿瘤,以前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目前通过先进放疗技术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似的效果。放射外科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精准医疗技术,它利用高剂量辐射精准摧毁病灶(如肿瘤、血管畸形),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无需开刀;它适用于手术风险高、因高龄等原因不宜手术的患者。射波刀为放射外科治疗提供了极佳的技术平台,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以及一些良性疾病。对于肝、肺等活动性部位的肿瘤,通过机器人加速器实时追踪,可很好地解决靶区移动的问题,从而实现放射外科的疗效。   适用放射外科的主要疾病:   01 脑部病变:脑转移瘤、听神经瘤、脑膜瘤、动静脉畸形、胶质瘤等。   02 体部肿瘤:早期肺癌、肝癌、胰腺癌、脊柱肿瘤、前列腺癌、孤立转移癌等。   03 功能性疾病: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的特定症状(需严格评估)。   04 常规放疗不敏感的肿瘤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放疗科   陈炬辉 卓妍 /文   吴君心 /审   

  近日,我院胸部肿瘤外科专家团队顺利为一位患者实施经颈纵隔镜联合绕脐单孔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   1个多月前,患者许先生(化名)在当地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时发现食管病变,随后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病理结果提示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病灶已浸润至黏膜下层约1750um。根据当前国内外诊疗指南,此类病变存在局部复发或转移风险,建议进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或补充放疗。之后他慕名求诊我院胸部肿瘤外科方卫民主任医师团队。经过我院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后,结合患者身体状况及病变较早期的特点,决定采用一种国内外先进的创新术式——经颈纵隔镜联合绕脐单孔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   手术当天,医疗团队相互配合,用时3小时顺利完成经颈纵隔镜联合绕脐单孔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同时,结合团队的“快速康复(ERAS)理念”,在医护团队的悉心照护下,许先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第5天开始经口进食,第7天顺利出院,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真正做到了“创伤小、恢复快、出院早”。   方卫民主任医师表示,经颈纵隔镜联合绕脐单孔腹腔镜的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的开胸、开手术相比,优势在于无需单肺通气、无需变换体位、不损伤肋间神经、术后恢复快,术中保留奇静脉和支气管动脉,避免了合并肝功能不全患者的肝损伤,降低术后咳嗽发生率。此次手术的另一大亮点,是采用绕脐切口单孔入路的腹腔镜操作,真正实现了“一个小切口完成复杂大手术”,创伤更小、疤痕更美观、恢复更迅速、操作更精细,他进一步介绍道,绕脐隐匿切口应用在食管癌手术为该团队首创。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科室以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规范化治疗为核心,配备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腹腔镜、纵隔镜等先进设备,同时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MDT),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在食管癌外科治疗领域,常规开展单孔胸腔镜联合单孔腹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经颈经腹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经腹经胸双单孔食管胃连接处癌根治术、机器人辅助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等术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肺癌外科治疗领域,在常规开展微创的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全肺切除术的同时,对于复杂肺癌,已开展微创的气管袖状切除、血管袖状切除、双袖联合切除、自体肺移植手术。目前已常规开展肿瘤切除后的自体血管重建及人工血管重建手术。此外,在肿瘤呼吸介入治疗领域,已开展特殊光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导航支气管镜应用于肿瘤临床诊断,及肿瘤消融(射频、微波、激光、冷冻等)、硬质气管镜介入治疗及支架置入等肿瘤临床治疗,均获良好疗效。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外科   苏伟坤/文   方卫民/审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男性尤为显著;我国新发病例中在确诊时仅约70%已发展为局部晚期或广泛转移的患者。   当下众多前列腺癌患者面临以下困境:内分泌治疗失效,疾病进展至去势抵抗阶段;多线治疗后仍出现骨转移或内脏转移;对传统化疗耐受性差,急需新的治疗手段。   探索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是改善前列腺癌患者预后及生存状态的关键。目前,一项靶向核素疗法正在招募患者。HRS-4357作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PSMA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在早期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延长生存期的潜力,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PSMA靶向治疗:精准打击前列腺癌的"导弹技术"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超过90%的前列腺癌细胞表面高表达,是理想的治疗靶点。HRS-4357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精准治疗: 双重杀伤效应:放射性核素177Lu释放的β射线可穿透1-3mm组织,形成"交叉火力"效应;智能归巢能力:药物与PSMA特异性结合后内化进入肿瘤细胞,实现定点爆破;辐射旁观者效应:可杀伤周围PSMA低表达的肿瘤细胞。   国际同类药物PLUVICTO(镥[177Lu]特昔维匹肽注射液,一种靶向放射性配体疗法(RLT))的临床证据:VISION研究显示:可使末线mCRPC患者死亡风险降低38%;PSA缓解率达46%,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5.3个月;177Lu-PSMA-RLT作用机制图。   HRS-435疗法的三大潜在优势   1. 更低的辐射负担   肾脏吸收剂量仅为阳性药的47%(3.46 vs 7.39 mGy/MBq)   全身有效剂量降低45%(0.228 vs 0.418 mSv/MBq)   2. 创新的联合方案   国内首个探索与瑞维鲁胺等ARPI联合治疗mHSPC的研究   早期数据显示:联合组PSA 90缓解率改善   3. 全程质量控制   采用SPECT-CT实时监测药物分布   严格的剂量校准系统   患者招募信息   研究标题:HRS-4357用于PSMA阳性晚期前列腺癌患者治疗的药代动力学及辐射剂量学、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评价的I/II期临床研究   关键入组标准:   年龄≥18岁,ECOG 0-1分   经68Ga-PSMA PET-CT确认的阳性病灶   分组要求:   队列A:接受过≥2种系统治疗的mCRPC患者   队列B: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mHSPC患者   患者获益:   免费获得靶向核素的创新研究药物治疗治疗   相关检查费用全免(包括PSMA PET/CT等高端检查)   专业团队全程随访管理   每次访视提供相应交通补贴   联系方式:   研究PI:陈誉教授   咨询电话:0591-62752224(工作日8:00-17:00)   研究地址:福建省肿瘤医院新外科大楼25层   科室介绍   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肿瘤免疫治疗中心)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以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为学科特色的肿瘤内科亚专业。科室编制床位32张,科室共有2名正高级职称专家、1名副高级职称专家和8名中级职称专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与福州大学的博士、硕士培养点,科室现有1位博士生导师和2位硕士生导师。在学科带头人陈誉副院长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室在黑色素瘤、泌尿及软组织肿瘤内科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陈誉主任医师、陈玲主任医师和林晶副主任医师作为主要执笔者,参与了多部国家级指南的制定。   科室注重临床与科研的结合,多位骨干成员参与和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中青年重大项目、联合创新课题等。相关研究成果多次在ASCO、ESMO等国际知名会议上进行报道和展示,并发表了60余篇SCI文章,其中包括在《JAMA Oncology》等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2024年,围绕黑色素瘤核心内容申报的《肿瘤精准免疫治疗体系的构建和研究》项目,荣获福建省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自建科起,科室承担了70余项临床研究,跻身国内该领域第二,推动了5个创新药物的中国上市,赢得业界高度认可。在积极开展常规治疗手段的同时,科室还注重在新技术方面的探索,为患者提供先进的诊疗措施。目前,科室开展了“人工智能皮肤检查灯辅助皮肤疾病诊断技术”和“溶瘤病毒皮下注射治疗晚期黑色素瘤技术”等新技术,荣获“福建省肿瘤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奖”。这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科室能够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先进、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科室将继续关注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福建省肿瘤医院黑色素瘤、泌尿软组织肿瘤内科   陈丽珠 熊佳妮 /文   林晶 /审

  “医生说我需要做射波刀治疗,这刀到底怎么用?会不会很疼?”——这是许多患者在初次听闻射波刀时普遍存在的疑问。作为放疗领域中的“精准狙击手”,射波刀既没有传统手术刀的冰冷锋利,也不需要开刀见血。让我们通过一次“科技之旅”,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射波刀不是刀,而是“光的艺术”   射波刀(CyberKnife)的学名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系统,它通过数百条高能X射线从不同角度聚焦于肿瘤,像太阳光通过放大镜汇聚成焦点一样,在肿瘤处产生强大杀伤力,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核心优势   ✅ 无创无痛,无需麻醉   ✅ 毫米级精准,误差<1毫米   ✅ 单次治疗仅需30-60分钟   ✅ 可治疗全身多部位肿瘤(脑、肺、肝、脊柱等)   治疗全流程揭秘 从“三维建模”到“智能追踪”   阶段1:个性化“肿瘤地图”绘制   ❖ 黄金标记定位(部分患者需要)   对移动幅度大的肿瘤(如肺部,肝脏肿瘤),医生可能提前在肿瘤附近植入米粒大小的金标,作为治疗时的“GPS定位点”。   ❖4D-CT扫描   患者在特殊扫描床上进行动态CT检查,设备会记录呼吸时肿瘤的移动轨迹,就像给肿瘤拍摄“运动慢动作”。   阶段2:人工智能“作战计划”   放疗医生与物理师团队将CT/MRI影像输入智能系统,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生成肿瘤的"全息影像",结合AI算法设计射线路径:   ❖靶区勾画:精确勾勒肿瘤边界(误差<1mm)   ❖剂量雕刻:设定不同区域辐射强度(肿瘤中心高剂量,边缘梯度下降)   ❖动态模拟:预演呼吸导致的肿瘤位移,制定实时追踪方案   阶段3:治疗日——当机器人遇上“呼吸同步术”   ❖Step1 智能床自动摆位   患者平躺在治疗床,红外线摄像头自动识别体表标记,机械臂将身体调整至最佳角度。   ❖Step2 呼吸同步追踪(以肺部治疗为例)   ·天花板摄像头实时捕捉胸廓起伏   ·治疗床随呼吸节律微调位置   ·机械臂在1毫米范围内动态追踪肿瘤   ❖Step3 射线精准“狙击”   6轴机械臂围绕患者旋转,从1200多个角度发射射线,计算机每10秒校验一次肿瘤位置,确保焦点始终锁定目标。   “就像做了一次加强版CT检查,全程清醒,只听到机器运转的轻微响声,皮肤有微微发热感。”肺癌患者张先生感慨道。   为什么选择射波刀?数据告诉你真相   临床研究显示:早期肺癌射波刀治疗后3年局部控制率达95%,脊柱转移瘤疼痛缓解率超过80%。   温馨贴士   治疗前:穿宽松衣物,治疗区域勿佩戴金属物品。   治疗后:90%患者当天可正常活动,可能出现轻微乏力,多饮水促进代谢。   随访建议:治疗后1个月首次影像复查,之后每3-6个月随访。   “射波刀就像给肿瘤戴上了紧箍咒,而健康组织穿上了防弹衣。科技赋予我们更温柔的抗癌方式,请对治疗保持信心!”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放疗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为福建省特色领先专业、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及福建省免疫和放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在肝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直肠癌、脑胶质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科室配备最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创造了多个国内或省内第一。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高精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ABRT和SBRT)及精准粒子植入,并率先在省内开展“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技术,首创“金标导引”应用于精准粒子植入。此外,科室还开展微波热疗和深部热疗技术,结合放射治疗提高疗效。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放疗科 陈炬辉 柏朋刚/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 吴君心/审

  在射波刀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患者常会听到一个专业术语——“金标植入”。这枚仅有米粒大小的金属标记物,却扮演着肿瘤精准放疗中“GPS定位器”的关键角色。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解为何这项技术能成为射波刀治疗的“隐形助手”。   01金标是什么?   金标是一种由黄金或铂金制成的微型金属标记物,直径约1-2毫米,通过微创穿刺技术植入肿瘤附近组织。它的核心作用是为射波刀提供动态追踪的“坐标”,帮助设备实时锁定肿瘤位置。   02为什么需要金标?   1. 肿瘤会“动”:肺部、肝脏等部位的肿瘤会随呼吸或器官活动发生位移,传统影像难以实时捕捉微小移动。   2. 缺乏骨性参照物:若肿瘤周围没有骨骼等固定结构作为参照,射波刀需依靠金标建立动态追踪基准。   3. 精度要求极高:射波刀的亚毫米级精度需要稳定标记物支持,金标能确保照射误差小于1.5毫米,避免误伤正常组织。   03金标植入:微创、安全的一站式操作   自2017年起,医务科已经授权批准在我院开展临床新技术-金标植入技术(用空载粒子替代金标),用于SBRT治疗过程中的图像配准,确保SBRT治疗的精准性,将创伤和风险降至最低。   整个过程分为三步:   1. 精准定位:通过CT引导,确定肿瘤位置及金标植入点。   2. 同步完成病理取样:多数情况下,金标植入可与穿刺活检同步进行,一次操作完成两项任务,减少患者痛苦。   3. 术后观察:植入后需等待约一周,待金标与周围组织相对固定后再开始放疗。   为何“先种金标,再取病理”?   临床经验表明,先植入金标可避免后续穿刺导致的金标移位,同时降低气胸、出血等并发症风险,尤其适合肺部或肝脏肿瘤患者。   04金标植入的“黄金法则”   为确保追踪效果,金标的位置和数量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 位置选择:紧贴肿瘤但不进入病灶内部,避免伪影干扰靶区勾画或引发针道转移风险。   2. 数量与布局:通常植入3-6枚,间距大于2厘米,且避免直线排列,以构建稳定的三维空间坐标系。   3. 特殊情况豁免:若肿瘤体积较大(直径>1.5厘米)或位于肺外周,可直接以肿瘤本身作为标记,无需金标。   05金标植入:安全与疗效的双重保障   1. 微创无痛:植入过程仅需局部麻醉,术后无切口,患者当天即可活动。   2. 提升疗效:通过实时追踪,射波刀可集中高剂量射线摧毁肿瘤,疗程缩短至1-5次,显著提高局部控制率。   3. 降低副作用:精准锁定肿瘤后,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减少,放射性肺炎、肝损伤等风险大幅下降。   06真实案例:金标如何改写“癌王”命运   2022年,一位肝癌患者因肿瘤紧邻血管无法手术,通过金标植入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仅5次照射后肿瘤明显缩小,至今无复发。这一案例印证了金标在复杂肿瘤治疗中的核心价值。   金标植入技术是射波刀精准放疗的基石,尤其适用于运动幅度大或位置刁钻的肿瘤。作为一项成熟且安全的技术,它已帮助无数患者避免了开刀风险,实现了“无创根治”的医学突破。若您或家人面临类似治疗选择,欢迎至我院放疗科进一步咨询,我们将为您量身定制最优方案。   科室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放疗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为福建省特色领先专业、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及福建省免疫和放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在肝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直肠癌、脑胶质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科室配备最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创造了多个国内或省内第一。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高精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ABRT和SBRT)及精准粒子植入,并率先在省内开展“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技术,首创“金标导引”应用于精准粒子植入。此外,科室还开展微波热疗和深部热疗技术,结合放射治疗提高疗效。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放疗科 陈炬辉 黄宗伟 /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 吴君心/审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是指蛋白质在合成后通过共价键结合化学基团,从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这种修饰在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以及疾病发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翻译后修饰与肿瘤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翻译后修饰的种类[1]   翻译后修饰与肿瘤的关系   翻译后修饰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行为。例如,磷酸化修饰可以调节蛋白质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周期和增殖;乙酰化修饰则主要涉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在肿瘤细胞中,这些修饰的异常往往导致细胞信号通路的失调,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此外,翻译后修饰还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为肿瘤的免疫逃逸提供条件[2]。尤其是乳酸化修饰(Lactylation),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后修饰形式,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接下来我们就以乳酸化为例,进一步介绍翻译后修饰与肿瘤的关系。   乳酸化修饰的定义与特点   乳酸化修饰是一种依赖乳酸的翻译后修饰方式,通过将乳酰基共价连接到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种修饰具有以下特点:   代谢依赖性:乳酸化主要发生在高糖酵解活性的细胞中,如肿瘤细胞,因为这些细胞会产生大量乳酸。   广泛性:乳酸化修饰位点广泛,不仅存在于组蛋白上,还存在于多种非组蛋白上。   竞争性:乳酸化与乙酰化等其他修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可能共同调控蛋白质功能[3]。   乳酸化修饰在肿瘤中的作用   乳酸化修饰在肿瘤代谢和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在肝细胞癌中,研究发现腺苷酸激酶2(AK2)的K28位点乳酸化会抑制其功能,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4]。   在结直肠癌中,KAT8催化的乳酸化修饰可增强eEF1A2的翻译延伸率,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肿瘤发生[5]。   此外,乳酸化还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能,影响肿瘤的免疫逃逸。   乳酸化修饰与肿瘤代谢重编程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征之一是Warburg效应,即肿瘤细胞偏好有氧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化修饰正是通过这种代谢特征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乳酸化修饰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包括三羧酸循环、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例如,在肝细胞癌中,乳酸化修饰的蛋白主要集中在代谢相关酶上,这些酶的乳酸化修饰有助于肿瘤细胞适应营养限制并维持快速生长[6]。   乳酸代谢重编程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6]   乳酸化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由于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靶向乳酸化修饰成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例如:抑制乳酸化修饰酶的活性或调节乳酸代谢途径,已被证明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乳酸化修饰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密切相关,因此,联合免疫治疗和靶向乳酸代谢的策略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7]。   结语   翻译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乳酸化修饰作为其中一种新兴的修饰形式,其在肿瘤代谢、基因调控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正在被逐步揭示。未来,随着对乳酸化修饰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参考文献:   [1]Zhong Q, Xiao X, Qiu Y, Xu Z, Chen C, Chong B, Zhao X, Hai S, Li S, An Z, Dai L.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s: Functions,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MedComm (2020). 2023 May 2;4(3):e261. DOI: 10.1002/mco2.261.[2]Mani, D.R., Krug, K., Zhang, B. et al. Cancer proteogenomics: current impact and future prospects. Nat. Rev. Cancer. 22, 298–313 (2022).DOI: 10.1038/s41568-022-00446-5[3]Zhang, D., et al. (2019).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histone lactylation. Nature, 574(7779), 575-580.DOI: 10.1038/s41586-019-07250-5[4]Yang, Z., Yan, C., Ma, J. et al. Lactylome analysis suggests lactylation-dependent mechanisms of metabolic adapt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 Metab. 5, 61–79 (2023).DOI: 10.1038/s41575-023-00015[5]B. Xie,M. Zhang,J. Li,J. Cui,P. Zhang,F. Liu,Y. Wu,W. Deng,J. Ma,X. Li,B. Pan,B. Zhang,H. Zhang,A. Luo,Y. Xu,M. Li,& Y. Pu, KAT8-catalyzed lactylation promotes eEF1A2-mediated protein synthesis and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1 (8) e2314128121. DOI: 10.1073/pnas.2314128121[6]Chen S, Xu Y, Zhuo W, Zhang L. The emerging role of lactate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 Cancer Letters, 2024 May 28;590:216837. doi: 10.1016/j.canlet.2024.216837.[7]Chen, Y., et al. (2023). Targeting lactylation for cancer therapy: mechanisms and challenges. Cancer Letters, 520, 1-10.DOI: 10.1016/j.canlet.2023.01.007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医学创新中心 滕天皓/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医学创新中心主任 王建民/审

首页上一页 首页 上一页 {{el}} 下一页 尾页 下一页尾页 共{{pageCount}}页,当前第{{pageIndex}}页 跳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