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专家团队成功为一位前列腺增生患者实行前列腺供血动脉栓塞术,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每晚起夜六七次,刚躺下又得爬起来,很久没睡个安稳觉了。” 这是前列腺增生患者金先生(化名)就诊前的日常。郝明志主任医师团队接诊后,完善相关检查显示患者前列腺体积明显增大,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膀胱功能损伤、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在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病情后,团队在方主亭副院长指导下为其实施了前列腺增生的血管介入栓塞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尿道压迫问题。术中利用CBCT技术精准找到前列腺动脉,完成栓塞。术后2周,患者排尿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术后4周,夜尿次数从6-7次减少到1-2次,排尿时尿线变粗,尿不尽的感觉大幅减轻。门诊随访时金先生表示,“终于能睡个整觉,出门也敢放心喝水了。” 郝明志主任医师介绍,前列腺增生介入栓塞治疗的核心优势在于 “精准微创、疗效确切”。通过阻断前列腺增生组织的血供,促使其萎缩,既能从根本上缓解尿道压迫,又能最大程度保留前列腺正常组织及功能,避免传统手术的创伤与并发症风险。尤其适合中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该治疗方式术后恢复快,多数患者术后1天即可下床活动,3天左右就能恢复正常生活,真正实现 “以最小创伤,换最佳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动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胸腹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隔绝术、外周血管血栓机械取栓以及血管闭塞支架成型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肿瘤相关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瘤、动脉夹层、外周血管闭塞、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供稿 连慧凝/文 余文昌/审
近日,我院胃癌诊治中心多学科紧密协作,成功完成一例高龄胃癌患者基于血管导向完整系膜切除的完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及围术期快速康复管理。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88岁的陈爷爷(化名)近一个月来饱受“进食梗阻感”困扰,严重时呕吐、反酸,还伴随头晕、乏力,体重明显下降。在当地医院经胃镜检查发现“贲门-胃底处有一巨大溃疡灶”,病灶已部分堵塞贲门,导致进食困难,后慕名求诊我院胃外科团队。经详细评估,陈路川主任医师认为,尽管患者高龄、肿瘤较大且已累及贲门,但手术仍是最佳选择。 由于高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低、术后恢复慢,加之陈爷爷存在营养不良和多种慢性病,手术风险极高。为此,陈路川团队联合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开展MDT讨论,全面评估手术可行性。专家们一致认为,患者心肺功能尚可,无绝对手术禁忌,在充分沟通后,决定实施胃癌根治术,并制定了个体化围手术期管理方案,确保术前营养支持、术中精准操作、术后快速康复。 手术由胃外科团队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在麻醉科的精准调控和团队的娴熟配合下,整个手术仅用3小时,出血量不足20ml,切口仅4cm。术后,护理团队遵循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对患者精心照顾,陈爷爷恢复迅速,两周内顺利出院。 “没想到我这个年纪,做完手术还能这么快恢复!”康复后的陈爷爷向医护团队送来锦旗,笑着说,“现在又能恢复以前正常的生活了,真要给医生护士们点个大大的赞!” 陈路川主任医师表示,现代胃癌手术不仅追求“根治性切除”,更注重“微创、快速康复和术后生活质量”。本例高龄、高风险胃癌患者手术的成功实施,展现了团队在“膜解剖精准微创手术技术、多学科协作和围手术期管理”上的卓越实力。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为更多复杂病例提供“安全、高效、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胃外科是福建省内最早开设的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胃肠肿瘤外科亚专科,是以胃肿瘤诊治为主的外科临床科室,建立区域领先、国内先进的胃肿瘤诊治、教学、科研平台。科室始终坚持以患者生存率为准绳,胃癌患者生存率达全国领先水平,科室通过与内科、放疗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内镜中心、彩超室及外科研究室等成立胃肠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MDT),为每一位就诊的病情复杂患者提供最优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方案。 目前,科室成熟开展各类先进、难度大的腹腔镜微创术式包括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全腹腔镜保功能胃微创手术(保留幽门、近端胃切除)、胃肠癌腹部无切口NOSES手术(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单孔腹腔镜胃肠癌手术、腹腔镜下联合脏器切除术、高难度腹膜后肿瘤切除等。同时,科室坚持将微创手术、快速康复理念、全程化营养支持、多学科综合诊疗等理念相结合,达到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效果,为每个病人做到“微创中的微创”、“精准中的精准”。科室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八家消化道肿瘤MDT培训示范中心”、“中国肿瘤MDT联盟福建联盟发起单位”,已成功举办多期MDT培训班及腹腔镜手术培训班,吸引省内外数十家三甲医院专家前来观摩交流及省内诸多县市级医院同道前来培训学习,将科室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辐射东南沿海及周围区域。 胃外科/供稿 王益/文 陈路川/审
近日,我院胸部肿瘤内科专家团队采用精准靶向治疗成功救治一名NTRK融合突变晚期肺癌合并全身广泛转移患者,肿瘤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印证了精准医疗在晚期肺癌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3月,患者陈女士(化名)确诊肺癌IV期,伴双肺、脑、肝、胰腺、骨多处转移,肺动脉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生命危在旦夕。黄韵坚主任医师团队通过基因检测,在EGFR/ALK等常见靶点全阴性的绝境中,RNA测序揪出仅占肺癌1%的罕见“钻石靶点”NTRK融合突变,为治疗打开生命通道。 团队立即启用NTRK抑制剂恩曲替尼靶向治疗,服药10日患者全身肿瘤便明显退缩。由于出现药物性间质性肺炎,导致患者血氧骤降,团队迅速切换方案,启用拉罗替尼靶向治疗并同步启动激素与抗肺纤维化治疗,期间根据规范两次调整剂量,实现了在毒性控制前提下的持续临床获益。 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间质性肺炎再次较前加重,考虑药物可及性及药物经济性,经过全院MDT及外院呼吸科会诊后,再次更换至恩曲替尼减量靶向治疗。在患者出现心包、胸腔突发大量恶性积液情况后,团队与香港科学院院士莫树锦教授展开线上病例讨论,重新予“拉罗替尼75mg治疗”方案治疗,期间配合心包及胸腔局部灌注及间质性肺炎对症治疗,最终实现肿瘤持续退缩、恶性积液完全吸收、肝功能恢复、间质性肺炎显著好转。 黄韵坚主任医师表示,晚期罕见突变肺癌患者的治疗如同拆炸弹,这场生命保卫战的背后,是两大核心战力的强力支撑:当EGFR/ALK等常见九大靶点全阴性时,RNA-NGS技术化身“基因猎手”揪出罕见突变;面对连环并发症及药物毒副作用,多学科会诊,以精密剂量调整,平衡疗效与安全,破解靶向治疗困局。 福建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下设3个病区、开设床位99张,主要收治肺癌、食管癌、胸腺瘤、恶性胸膜间皮瘤、纵隔肿瘤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年均收治患者17000余人次。经多年学科建设,已成为省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先进的胸部肿瘤内科亚专科。目前治疗手段已涵盖各种胸部肿瘤尤其是肺癌、食管癌的化疗、免疫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抗肿瘤药物治疗及EBUS、TBNA、气道内支架置入术、内科胸腔镜、CT引导下经皮肺穿术等介入治疗,是省内能够系统综合诊治胸部肿瘤的少数亚专科之一,对各类胸部肿瘤尤其是疑难病例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科室拥有一批业务精湛的医护人员,现有医师38名,其中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14名,人才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科室是国内第一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单位、全国CINV管理示范病房、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CSWOG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海峡肿瘤防治科技交流协会肿瘤临床研究协作分会、福建省基层卫生协会基层肿瘤防治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福建省基层卫生协会基层肿瘤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多位专家均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肺癌多学科团队诊疗中国专家共识、CSCO肺癌诊疗指南、CSCO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等指南与共识的编委。近年来,在高质量完成临床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临床研究。目前,科室承担了近200项国际或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包括晚期肺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免疫耐药后的治疗,肺癌少见靶点靶向治疗,以及驱动基因阳性耐药后的治疗,新型的免疫治疗,ADC类药物的临床等等。努力为广大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和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胸部肿瘤内科/供稿 陆东珠/文 黄韵坚/审
近日,我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专家团队成功为一例病情复杂的IV期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简称MALT淋巴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肿瘤达到完全缓解。 今年1月,方先生(化名)因持续乏力、咽喉异物感前往我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其肿瘤病灶累及左眼眶、左颌面部皮下组织、口咽部及右肺上叶。经病理诊断为IV期MALT淋巴瘤,MALT-IPI评分为1分。 基于病理诊断与全面分期评估,林剑扬主任医师团队为患者量身定制了强度相对较高的R-CHOP方案。在2个周期的治疗后,评估达部分缓解(PR);第4周期评估时已实现大PR;完成6周期治疗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将继续接受定期随访。 王杰松副主任医师介绍,MALT淋巴瘤作为惰性淋巴瘤,治疗需严格把握治疗指征,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III-IV期患者,若无明确治疗指征(如明显症状、快速进展、巨大肿块或器官功能受损等),通常建议“观察等待”,因过早干预并不能延长生存。该患者因口咽部肿块巨大,已严重影响进食,符合治疗指征。虽边缘区淋巴瘤常采用R-COP、BR等温和方案,但其Ki67指数高达50%,且PET/CT显示SUVmax显著升高,提示肿瘤增殖活性强、病情复杂,因此最终选用了强度更高的R-CHOP方案。 林剑扬主任医师表示,该病例的突破在于针对广泛浸润且增殖活性较高的惰性淋巴瘤,采用强化治疗方案,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快速降低肿瘤负荷,尤其是使严重影响进食的口咽部巨大病灶显著缩小。该策略为晚期边缘区淋巴瘤治疗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也体现了科室在个体化精准治疗领域的专业实力。 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是省内较早成立的淋巴瘤专科,是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下设2个病区,开设床位55张,其中百级层流病床3张,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的医疗团队,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5人,硕士4人。科室在开展淋巴瘤常规诊疗的基础上,针对高危淋巴瘤、中枢等结外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通过应用大剂量化疗、免疫靶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等技术,治疗效果好。 科室依托肿瘤专科医院优势,成立由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和影像科等多个相关学科专家组成淋巴瘤多学科诊疗小组,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多学科讨论,给疑难、复杂淋巴瘤患者提供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和最优的疗效。统计数据显示我院淋巴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63%,达到国内第一方阵水平。同时,我院病理科于2021年启动由国家卫健委指定的“淋巴瘤病理中心建设项目”,为我院乃至我省淋巴瘤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强大保障,促使我院淋巴瘤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科室注重临床、科研相结合,在完成大量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开展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带动学科发展,提高诊疗水平。科室开展多项药物临床试验,覆盖一线治疗及复发难治患者,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理亚型。科室近年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与省厅级科研课题,每年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 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供稿 陈少桢/文 王杰松/审
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专家团队成功为一名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成功解除瘤体扩张导致血管破裂的危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患者张女士(化名)在体检中发现腹主动脉瘤,随着瘤体持续扩张,破裂风险与日俱增。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方主亭副院长带领陈示光副主任医师团队,严格依据血管疾病治疗临床指南,为患者制定了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经细致评估,确认其解剖条件符合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EVAR)指征——该技术在指南中被推荐为解剖适宜患者的优选方案,尤其适用于高龄人群,能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创伤。 手术在全麻后精准实施,团队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实时导航下,通过股动脉将覆膜支架顺利送达瘤体位置。支架释放后,完美覆盖瘤体近远端的正常血管(锚定区),实现了瘤腔与高速血流的彻底隔绝;同时术中注重保护双侧髂内动脉血供,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术后,张女士次日便能下床活动,恢复速度远快于传统开腹手术,目前已顺利出院。这一微创技术不仅为患者拆除了“定时炸弹”,更以快速康复的特点,极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陈示光副主任医师介绍,腹主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腹主动脉的异常扩张,如同体内潜藏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短时间内的大出血可迅速导致休克甚至死亡,其凶险程度极高。该病成因复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好发于50岁以上人群,其中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方主亭副院长表示,腹主动脉瘤破裂致死风险极高,早筛早诊意义重大。高危人群,如65岁以上男性、长期吸烟者、高血压患者、有家族遗传史者等,应重点关注。建议定期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超声便捷、无创,能有效发现血管异常扩张,是理想的早期筛查手段。预防腹主动脉瘤,需严格戒烟,吸烟是加速瘤体生长的关键危险因素。同时,积极控制血压、血脂,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降低患病风险。做到早筛早诊、有效管控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腹主动脉瘤发病及破裂风险,改善预后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动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胸腹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隔绝术、外周血管血栓机械取栓以及血管闭塞支架成型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肿瘤相关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瘤、动脉夹层、外周血管闭塞、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肿瘤与血管介入科/供稿 王小珑/文 余文昌/审
肢体瘫痪、二便失禁——ALK阴性淋巴瘤脑转移患者陷入绝境。经过我院肿瘤内科淋巴瘤亚专科专家团队9个月的精心治疗,采用新型靶向联合免疫及化疗方案破解耐药难题,患者顺利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2022年5月,章先生(化名)于外院诊断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之后慕名转诊我院肿瘤内科淋巴瘤亚专科。何鸿鸣主任医师和郑艳彬副主任医师团队接诊后,经我院病理科会诊,确诊为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侵袭性更强的淋巴瘤亚型。同时肿瘤广泛侵袭全身皮肤、皮下、肌肉、肝、骨。2022年9月,患者出现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即脑转移,这提示预后极差且治疗难度极大。 面对这一挑战,医疗团队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综合分析肿瘤分子特征、耐药机制及脑转移特殊性,果断调整策略,尝试予以“靶向+免疫+化疗”的个体化方案治疗。 经CD30单抗联合PD-1单抗及司莫司汀治疗后,2023年6月,患者复查显示肿瘤负荷明显降低,脑转移灶也得到控制,经评估达到部分缓解(PR),病情显著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之后章先生因自身原因未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目前接受PD-1单抗联合司莫司汀维持治疗中。 何鸿鸣主任医师表示,针对ALK阴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这类难治性疾病,标准化疗的局限性较大,因此必须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探索更精准的治疗策略。这一案例展现了医疗团队通过动态监测肿瘤演变、耐药机制及患者耐受性,灵活调整方案,患者肿瘤得到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福建省肿瘤医院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是省内较早成立的淋巴瘤专科,是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下设2个病区,开设床位55张,其中百级层流病床3张,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的医疗团队,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5人,硕士4人。科室在开展淋巴瘤常规诊疗的基础上,针对高危淋巴瘤、中枢等结外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通过应用大剂量化疗、免疫靶向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等技术,治疗效果好。 科室依托肿瘤专科医院优势,成立由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和影像科等多个相关学科专家组成淋巴瘤多学科诊疗小组,每周固定时间进行多学科讨论,给疑难、复杂淋巴瘤患者提供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和最优的疗效。统计数据显示我院淋巴瘤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63%,达到国内第一方阵水平。同时,我院病理科于2021年启动由国家卫健委指定的“淋巴瘤病理中心建设项目”,为我院乃至我省淋巴瘤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强大保障,促使我院淋巴瘤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科室注重临床、科研相结合,在完成大量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开展临床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带动学科发展,提高诊疗水平。科室开展多项药物临床试验,覆盖一线治疗及复发难治患者,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理亚型。科室近年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与省厅级科研课题,每年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多篇。 淋巴瘤及头颈肿瘤内科/供稿 郑艳彬/文 王杰松/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