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专家徐宇主任医师在我院成功实施了多例不同类型的软组织手术,患者均恢复良好。张先生(化名)是一位右侧腹股沟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病变累及患侧睾丸及精索,在外院接受了非计划性的囊内切除术,病理确诊后转至我院骨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经过多学科讨论(MDT)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徐宇主任医师为其成功完整切除肿瘤,并同期切除了受累的睾丸及精索,同时对患侧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进行了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王先生(化名)肘部软组织出现肿块,外院活检考虑为高级别肉瘤。他得知我院有上海专家定期来院手术,遂慕名求诊我院。徐宇主任医师为其进行了局部扩大切除及患侧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目前患者恢复良好。 另一位患者,陈先生(化名)因足底感染性病变就医,高度疑似恶性肿瘤病变。徐宇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了解病情,进行了快速诊断,之后清除感染灶并使用负压引流(NPWT)的方式妥善处理了创面,同时完善后续治疗方案。“原本计划去上海求医,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直接获得国家一流专家的医疗服务,既省去奔波之苦,费用也更节省。”陈先生感慨道。 自2025年3月5日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专家徐宇主任医师入驻我院,两周一次地在我院开展外科门诊、多学科(MDT)门诊、常规及疑难手术和学术指导等工作。此举标志着我院骨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与国内顶尖团队的深度融合,为区域患者提供“国家队”级规范化、精准化诊疗方案。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领域学科骨干,徐宇主任医师专攻骨软肿瘤十余年,在恶性黑色素瘤、软组织肉瘤等疑难病种诊治方面具有国际视野,其所在团队年均完成高难度保肢手术逾千例,五年生存率等核心指标连续八年领跑全国。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技术平移与管理同质化输出下,我院骨软组织科已构建涵盖“精准诊断-个体化手术-全程管理”的骨软组织肿瘤诊疗体系。接下来,通过沪闽顶级专家团队深度融合,将持续推进骨软组织肿瘤规范化诊疗,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的医疗资源与服务。 专家介绍 徐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主任助理、福建省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诊治中心副主任、肿瘤学博士。上海市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委会秘书长、上海抗癌协会软组织肉瘤专委会秘书长、上海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黑色素瘤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肉瘤专业委员会黑色素瘤学组成员、中国医学教育协会骨软肿瘤专委会成员。专业从事黑色素瘤、软组织肿瘤的外科手术和多学科综合治疗。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两周一次) 地点:福建省肿瘤医院门诊二楼综合诊区 预约方式: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电话0591-83612120/现场挂号 就诊贴士 对于此类患者,建议进行挂号:体表不明原因肿块(尤其快速增大、疼痛)黑色素痣异常变化(颜色加深、边界不规则)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或需二次手术 请携带病理报告、CT/MRI等完整资料,便于精准评估。
福建省肿瘤医院大肠癌诊治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直肠癌诊疗技术革新与临床实践优化。面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对保留肛门功能的迫切需求,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构建了一套集“精准评估、多学科协作、功能保护、全程管理”于一体的先进诊疗体系,显著提升了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肛门功能保留率与远期生存质量,实现了“保肛与治愈”的双重目标,树立了行业标杆。 多学科协作 定制个体化方案 中心率先建立常态化多学科诊疗(MDT)机制,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团队开展远程会诊,打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每周MDT讨论聚焦复杂病例,尤其针对临界可保肛病例,结合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态等关键参数,以及肛门测压数据与患者功能诉求,精准评估治疗效果,为患者量身打造“保肛可能性最大化”的全程管理方案,确保治疗精准性与人性化。 精准评估 突破保肛边界 中心构建了包含高分辨率MRI、超声内镜、经肛腔内超声的立体化评估体系。3.0T磁共振精准判断肿瘤浸润深度与直肠系膜筋膜状态,三维超声分辨率达0.2mm,为超低位保肛手术提供解剖学保障。创新性引入高分辨率肛门直肠测压技术,通过静息压、收缩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等多项功能指标建立肛门功能预测模型,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大幅降低了术后排尿、控便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外科技术革新 守护功能与生命 中心形成了涵盖开放、腔镜、机器人及经自然腔道手术的完整技术体系。针对超低位直肠癌,熟练开展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Bacon术式等,突破狭小骨盆空间限制,完成精准操作;通过膜解剖理念及盆腔重要神经的保护性分离,显著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患者5年生存率达76.8%。 理念升级 重塑治疗价值 中心率先推行全程新辅助治疗(TNT)联合“观察等待”策略(W&W),对临床完全缓解(cCR)患者实施非手术治疗,避免过度创伤,为更多患者争取生理功能保留机会。这一理念革新不仅提升了治疗效果,更重新定义了直肠癌治疗的价值标准——从“单纯治愈”迈向“治愈与生活质量并重”,推动保肛治疗边界的持续突破。 未来展望 深耕科研,普惠患者 福建省肿瘤医院大肠癌诊治中心以“精准评估奠基、技术创新突破、全程管理护航”为核心,持续深化多中心临床研究,优化保肛治疗标准。未来,中心将加强与国内外多中心合作,探索更微创、更智能的诊疗模式,致力于为每一位直肠癌患者守护生命尊严与生活质量,让希望之光照亮更多家庭。 科室简介 大肠癌诊治中心是全省规模最大、专业齐全的大肠肿瘤诊疗机构,涵盖大肠外科、内科及腹部放疗科,开放床位115张,拥有70余名医护人员,年接诊大肠癌患者超13000人次,手术量达1500例以上,腹腔镜手术占比80%以上。中心依托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资源,打破传统科室壁垒,借助MDT多学科协作,提供手术、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相结合的全病程一体化诊疗方案。同时,通过科普宣传和高危人群筛查,建立早期预警机制,推动全省早筛早诊工作。 中心以《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为指导,创新应用达芬奇机器人、3D腹腔镜、荧光导航等微创技术,结合NOSES、ISR、TaTME、Bacon等术式,完成精准切除与功能保护。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探索出围手术期全程管理模式,大幅降低术后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同时成功开展多脏器联合切除及复杂疑难手术,为患者争取最大生存获益和最佳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心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腹膜转移、遗传性大肠癌、难治性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及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形成特色,构建全省最大结直肠癌数据库与肿瘤生物样本库,医疗与科研实力稳居省内领先、国内一流。
为提升核医学诊疗水平,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近日,我院核医学科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开展第49期线上伴飞学习活动。自2023年8月起,每周四下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与我院核医学科开展此活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宋少莉教授表示,这一交流将促进双方在核医学领域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推动肿瘤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发展。我院核医学科主任林端瑜表示,通过伴飞学习,科室可借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核医学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治疗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依托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平台,我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现同质化融合发展。核医学科每周互动学习活动,是沪闽两地医疗合作深化的生动实践。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在学术研究、临床诊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更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共同为核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技科室,主要开展肿瘤代谢PET-CT显像、多脏器核素显像、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90Y微球治疗肝脏肿瘤等。是福建省第一个取得《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和《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科室注重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承担福建医科大学、中医药大学理论授课任务,参与编写教材《核医学》、《分子影像学》等,主持完成、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课题。
2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首席专家、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主任蔡三军教授来我院指导工作。蔡三军教授在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团队的陪同下,参观了门诊、病房、手术室及多学科MDT门诊,详细了解中心成立以来的运营成果、技术开展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他强调,当前大肠癌诊疗已迈入“精准化、综合化、全程化”的新阶段,中心需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强化MDT诊疗体系,推进科研临床转化,打造区域诊疗标杆。通过技术辐射、基层帮扶及学术交流,提升区域大肠癌整体防治水平。 蔡三军教授为我院青年医生进行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直肠癌手术现场教学。术中,蔡教授凭借对解剖层次的精准把控,完成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全程出血量不足30毫升。术后他在交流中勉励团队,“既要苦练基本功,也要勇于探索新技术,让患者真正从医学进步中受益。” 此外,蔡教授还为中心医护人员带来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系统梳理了大肠癌诊治从传统单一外科治疗到多学科协作(MDT)、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从粗放化到精准化的历史跨越。他表示,大肠癌已非“单兵作战”的战场,临床医生必须跳出系统思维,主动拥抱MDT模式。这意味着每位医生既要深耕专业,又需具备全局视野——外科医生要关注综合治疗,内科医生要理解手术指征,影像医生要参与疗效评估;并强调规范化诊疗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团队要严格遵循国内外指南,同时紧跟学科动态,将创新理念转化为实践。 蔡三军教授的指导为我院大肠癌诊治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今后的发展明确了“立足规范、瞄准前沿、服务患者”的路径。下一步,中心将以建设区域性大肠癌诊疗高地为目标,持续深化与顶尖团队的协作,推动临床、科研、教学全面升级,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继续努力。
近日,我院骨软组织肿瘤外科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严望军主任团队紧密合作,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复发性软组织肉瘤手术,标志着我院骨软组织肿瘤诊疗水平迈上新台阶。 患者为一名中年女性,因“背部复发性软组织肉瘤”入院,此前已在外院接受过多次手术和放化疗,肿瘤仍反复复发,且体积较大,侵犯范围广,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和风险极高。 面对复杂病情,我院骨软组织肿瘤外科团队依托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平台,立即与复旦肿瘤医院严望军主任团队进行远程会诊,共同商讨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方案中不仅包括肿瘤的完整切除,还涵盖了功能重建和术后康复计划,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保障。 手术当天,严望军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指导团队仔细分离肿瘤与周围神经血管,完整切除肿瘤,并进行了功能重建。手术过程顺利,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并发症,目前已顺利出院。 此次手术的成功开展,是沪闽两地医疗合作深化的生动体现。通过技术平移、专家派驻、远程会诊等多种形式,我院与复旦肿瘤医院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尖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