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孙阳教授接受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专访,介绍“区域引领 县域联动 织牢肿瘤防治网底”相关内容并与网民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 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世界卫生日的宣传主题定为“健康起点 希望未来”,传递着从源头守护健康,为未来筑牢希望的美好愿景。 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旨在倡导全社会树立癌症防治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癌症早筛早诊早治,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 癌症防治是健康福建建设的重要任务,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福建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主任孙阳教授,与大家分享“福建省肿瘤防治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深入探讨“区域引领,县域联动,织牢肿瘤防治网底”这一话题,孙院长,欢迎您! 孙阳教授: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感谢省卫健委提供这个平台,让我能与大家分享福建省肿瘤医院在福建省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 主持人:孙院长,福建省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省份,近年来在肿瘤防治体系建设上持续深入开展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否先介绍一下福建省高发癌种及防治现状? 孙阳教授:根据《2024年福建省肿瘤登记年报》发布的数据显示,福建省高发恶性肿瘤发病前十位依次为: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子宫颈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和子宫体癌。除乳腺癌外,其他癌种发病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发病中国人口标准化率(中标率)前10位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脑肿瘤、淋巴瘤、鼻咽癌。 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中标率前10位是: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胃癌、脑肿瘤、肝癌、子宫体癌、食管癌。 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分别占男、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43.47%和22.44%。 恶性肿瘤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0~34岁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呈缓慢上升,35岁以后上升速度加快,在75~79岁年龄组达到最高,80岁以后有所下降。 除子宫颈癌、食管癌外,城市地区其他主要癌种发病率均高于农村地区。从整体发病率来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消化系统主要恶性肿瘤都超过了一定比例,且死亡占比都高于40%。 男性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6.26%。女性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9.20%。 主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分别占男、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49.08%和40.08%。 总体而言,城市地区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当然,具体癌种也有差别。城市地区肺癌、肝癌、胃癌、子宫颈癌、脑肿瘤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而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死亡率高于农村地区。 面对这一挑战,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以建设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强化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布局,通过肿瘤专科联盟、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远程医疗协作四轮驱动,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构建覆盖福建省全人群的癌症防治网络。 主持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在福建的定位是什么? 孙阳教授:在《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中,国家卫健委提出要完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癌症防治网络和肿瘤诊疗质控管理体系。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是全省癌症防治体系的“龙头”,是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区域内疑难复杂和危急重症诊治功能。 主持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是如何发挥“龙头”作用的? 孙阳教授:我想可以用以下几个词来归纳:树标杆、建规范、强联动、广辐射。 主持人:能具体谈谈吗? 孙阳教授:简单来说,树标杆就好比树立“抗癌灯塔”。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首先要精进自身医疗技术,提升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福建省域内居民面临肿瘤重大疾病时的医疗后盾。 建规范就是打造“抗癌指南针”。充分发挥省肿瘤医院“龙头”作用,制定福建省常见肿瘤诊疗规范,为“抗癌战场”上的每个环节配备标准化“治疗武器”,让患者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获得同质化治疗。 但仅仅是树标杆、建规范,在惠及全省老百姓的效率上还是不够的。区域医疗中心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我们要带动省内其他医疗机构共同开展肿瘤防治工作。因此我们要强联动、广辐射。 强联动就是编织“生命互联网”。加强省、市医院与县医院的联动,加强省域内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让县域肿瘤患者也能“秒享”优质医疗资源。比如现在多数基层医院病理诊断能力不足,通过加入肿瘤病理专科医联体,便能快速获得福建省肿瘤医院的技术支持。2024年福建省肿瘤医院共完成省内病理会诊1.03万例,为30余家医院配备了“病理医师”。广辐射就是播撒“抗癌种子”,培养基层肿瘤专科医师,让肿瘤相关专业人才带着标准的诊疗方案扎根在基层。 主持人:从您刚才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肿瘤的防与治离不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刚才您也提到了福建省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布局,请介绍一下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的初衷是什么?县总医院又应该如何发挥兜底作用? 孙阳教授:县域肿瘤防治中心是“网底”的关键节点,县总医院则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县域肿瘤防治中心建设是省卫健委负责组织推动、省肿防办及省肿瘤医院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是福建省落实分级诊疗的重要举措。 通过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让一般肿瘤疾病能在市、县解决,让县域老百姓能够获得公平可及、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它的兜底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统筹县域健康风险评估和筛查工作,依托医共体对县域内人群开展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实现分类健康管理。二是规范转诊流程,对疑难复杂病例及时、规范转诊。由医院帮助患者通过省卫健委搭建的双向转诊平台,直通式转诊到省内上级医院,治疗结束后再下转至县总医院实施化疗、康复等后续治疗。三是整合资源,通过医共体统一调配人力、药品和设备,提升肿瘤诊疗能力,确保基层患者“留得住、治得好”。我们希望通过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的建设,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疾病风险,生病了不需要盲目跑,到处找医院、医生,治疗结束回家有医疗专业人员指导康复。 主持人: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肿瘤防治方面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孙阳教授: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肿瘤防治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公众防癌意识较薄弱、早期筛查覆盖率低、治疗能力不足、治疗可及性较低、经济负担较重、康复管理与心理支持不足等方面的不足。 主持人:如何突破基层肿瘤防治的难点? 孙阳教授:我认为要重点解决健康管理不足与诊疗能力薄弱的问题。 一要持续加强健康宣传倡导。每年有计划地开展科普活动,编写肿瘤科普文章。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普及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防癌抗癌知识,发挥医学专家科普主力军作用,通过现场授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宣讲健康知识,对社会开展肿瘤防治教育活动,提升县域居民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让健康知识和技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疾病、预防疾病,使每个人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营造积极支持和参与癌症防治工作,共建共享健康的良好氛围。 二要强化筛查覆盖。建立起肿瘤早期筛查及防治宣传团队,通过体检中心或者走村入户的方式对县域内人群进行定期健康风险评估和分类管理。对高风险人群定期开展个性化的宣教、复查复诊提醒等服务;建议高危人群主动参与政府支持的免费筛查项目。推广低成本筛查技术,如肺癌低剂量CT检查等,实现一级、二级预防。 三要持续提升县域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扎实开展“千名医师下基层”帮扶行动,做实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四个下沉”。发挥省级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专家巡诊、对口帮扶、强化培训等方式,加强肿瘤专科医师、护士、技师的进修培训,带动全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癌症防治水平整体提升,让他们有能力为肿瘤患者提供规范化抗肿瘤治疗。 四要落实预防为主的防治策略。坚持“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加强医防融合,完善癌症预防、高危人群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以及康复服务的一体化防治体系,做到科学防癌、治癌。 五要强化肿瘤随访。县医院通过多种途径对出院患者进行及时、规律的随访,长期随访监测肿瘤患者治疗效果,为肿瘤患者提供全疾病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当然这些工作需要积极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主持人:感谢孙院长的精彩分享!通过与孙院长的交流,我们对于福建省持续建设的“省-市-县”三级癌症防治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重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区域引领与县域联动,各级医疗机构和人员躬身入局、积极担当,我们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才能获得更好的保障。 网友朋友们,防癌路上,也少不了你们自身的主动参与,科学风险评估和筛查是关键!本次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孙阳教授:愿我们携手筑牢肿瘤防治网底,同向而行,以更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公平可及的服务保障、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更加有力行动,共同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进健康福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再见!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PTMs)是指蛋白质在合成后通过共价键结合化学基团,从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的过程。这种修饰在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以及疾病发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翻译后修饰与肿瘤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翻译后修饰的种类[1] 翻译后修饰与肿瘤的关系 翻译后修饰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行为。例如,磷酸化修饰可以调节蛋白质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周期和增殖;乙酰化修饰则主要涉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在肿瘤细胞中,这些修饰的异常往往导致细胞信号通路的失调,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此外,翻译后修饰还参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为肿瘤的免疫逃逸提供条件[2]。尤其是乳酸化修饰(Lactylation),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后修饰形式,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接下来我们就以乳酸化为例,进一步介绍翻译后修饰与肿瘤的关系。 乳酸化修饰的定义与特点 乳酸化修饰是一种依赖乳酸的翻译后修饰方式,通过将乳酰基共价连接到蛋白质的赖氨酸残基上,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种修饰具有以下特点: 代谢依赖性:乳酸化主要发生在高糖酵解活性的细胞中,如肿瘤细胞,因为这些细胞会产生大量乳酸。 广泛性:乳酸化修饰位点广泛,不仅存在于组蛋白上,还存在于多种非组蛋白上。 竞争性:乳酸化与乙酰化等其他修饰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可能共同调控蛋白质功能[3]。 乳酸化修饰在肿瘤中的作用 乳酸化修饰在肿瘤代谢和基因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 在肝细胞癌中,研究发现腺苷酸激酶2(AK2)的K28位点乳酸化会抑制其功能,从而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4]。 在结直肠癌中,KAT8催化的乳酸化修饰可增强eEF1A2的翻译延伸率,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肿瘤发生[5]。 此外,乳酸化还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功能,影响肿瘤的免疫逃逸。 乳酸化修饰与肿瘤代谢重编程 肿瘤细胞的代谢特征之一是Warburg效应,即肿瘤细胞偏好有氧糖酵解,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化修饰正是通过这种代谢特征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乳酸化修饰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途径,包括三羧酸循环、糖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例如,在肝细胞癌中,乳酸化修饰的蛋白主要集中在代谢相关酶上,这些酶的乳酸化修饰有助于肿瘤细胞适应营养限制并维持快速生长[6]。 乳酸代谢重编程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6] 乳酸化修饰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由于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靶向乳酸化修饰成为一种潜在的肿瘤治疗策略。例如:抑制乳酸化修饰酶的活性或调节乳酸代谢途径,已被证明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乳酸化修饰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调控密切相关,因此,联合免疫治疗和靶向乳酸代谢的策略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7]。 结语 翻译后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乳酸化修饰作为其中一种新兴的修饰形式,其在肿瘤代谢、基因调控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正在被逐步揭示。未来,随着对乳酸化修饰机制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参考文献: [1]Zhong Q, Xiao X, Qiu Y, Xu Z, Chen C, Chong B, Zhao X, Hai S, Li S, An Z, Dai L. Protein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s: Functions,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MedComm (2020). 2023 May 2;4(3):e261. DOI: 10.1002/mco2.261.[2]Mani, D.R., Krug, K., Zhang, B. et al. Cancer proteogenomics: current impact and future prospects. Nat. Rev. Cancer. 22, 298–313 (2022).DOI: 10.1038/s41568-022-00446-5[3]Zhang, D., et al. (2019). Metabol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by histone lactylation. Nature, 574(7779), 575-580.DOI: 10.1038/s41586-019-07250-5[4]Yang, Z., Yan, C., Ma, J. et al. Lactylome analysis suggests lactylation-dependent mechanisms of metabolic adaptat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at. Metab. 5, 61–79 (2023).DOI: 10.1038/s41575-023-00015[5]B. Xie,M. Zhang,J. Li,J. Cui,P. Zhang,F. Liu,Y. Wu,W. Deng,J. Ma,X. Li,B. Pan,B. Zhang,H. Zhang,A. Luo,Y. Xu,M. Li,& Y. Pu, KAT8-catalyzed lactylation promotes eEF1A2-mediated protein synthesis and colorectal carcinogene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1 (8) e2314128121. DOI: 10.1073/pnas.2314128121[6]Chen S, Xu Y, Zhuo W, Zhang L. The emerging role of lactate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 Cancer Letters, 2024 May 28;590:216837. doi: 10.1016/j.canlet.2024.216837.[7]Chen, Y., et al. (2023). Targeting lactylation for cancer therapy: mechanisms and challenges. Cancer Letters, 520, 1-10.DOI: 10.1016/j.canlet.2023.01.007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医学创新中心 滕天皓/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肿瘤医学创新中心主任 王建民/审
“医生,我得了宫颈癌,是不是应该赶紧把子宫切了?” 李女士(化名),45岁,她的CT片显示,癌细胞已侵犯了盆壁。这种场景在妇科肿瘤科很常见,许多患者和家属一听说得了癌症,就想着赶紧做手术,认为把肿瘤切除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其实,这种做法并不总是正确的,尤其是在宫颈癌的某些阶段——手术并非唯一的选择。 什么是局部晚期宫颈癌 想象一下子宫就像个倒置的梨,宫颈就是最下端的小帽子。当这里的细胞癌变长成肿瘤,就叫宫颈癌。局部晚期宫颈癌是指当宫颈肿瘤的大小超过4cm,或者侵犯周围组织结构如出现宫旁或阴道的受侵或者淋巴结转移,但并未出现远处转移,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局晚期宫颈癌为什么不推荐直接手术 如果肿瘤细胞像野草一样长到宫旁、阴道或者合并腹盆腔淋巴结转移,甚至侵犯邻近器官如膀胱、直肠,这时候手术就像拿剪刀剪杂草,很难完全切除干净,而且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还可能损伤周围器官。因此,患者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即使进行了手术,手术后如果肿瘤残留,术后辅助治疗的效果更差。幸运的是,局部晚期宫颈癌并不意味着没有治疗机会。通过GOG120研究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同步放化疗可以将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30%-50%,治疗效果比单独手术好得多,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50%-70%。 放化疗的三大绝招 精准打击 放疗通过精准放射技术,像导弹一样准确地打击肿瘤,而不伤害周围健康组织。现代放疗技术使得放射线的靶向性更强,能更好地控制肿瘤发展。 全身控制 化疗药物通过血液进入全身,能够杀灭那些潜藏在体内的癌细胞,防止复发。 联合效果更好 放疗和化疗联合使用时,其效果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治疗手段强很多。这种联合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减少复发,且单纯放化疗创伤小,恢复更快,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单纯放化疗比手术后肿瘤残留再行放化疗的副作用更小。 宫颈癌有哪些发病信号 若出现以下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阴道出血 阴道接触性出血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 阴道排液 白带增多,呈稀薄水样,黄色脓样、脓血样伴腥臭味。 下腹不适 下腹痛、腰骶痛或排尿排便异常。 全身症状 不明原因消瘦、乏力、下肢水肿以及一些远处器官转移的症状。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接种HPV疫苗 疫苗就像给宫颈穿上铠甲:9-45岁女性均可接种,尽早完成2价/4价疫苗(预防70%宫颈癌)或9价疫苗(预防90%)。 定期筛查 21-29岁:每3年做一次TCT(宫颈细胞学检查); 30-65岁:每5年联合筛查HPV+TCT,或每3年TCT单独筛查,定期筛查就像汽车年检一样重要。 健康生活方式 避免过早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全程戴避孕套; 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多蔬果、优质蛋白),适度运动;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从HPV感染到宫颈癌,一般需要10~20年,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战胜它。现在很多局晚期患者通过规范放化疗,五年存活率能达到60%,甚至70%以上。与其整天担心,不如从明天开始约个宫颈癌筛查——毕竟健康才是最该投资的“理财产品”! 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放疗科 詹庆珍 /文 福建省肿瘤医院妇科放疗科负责人 冯梅/审
在肿瘤治疗的科技前沿,精准与无创已成为突破传统的关键。您是否听说过一种能够以“亚毫米级精度”锁定肿瘤,甚至实时追踪呼吸移动病灶的“无创手术刀”?M6射波刀,作为全球领先的第六代智能放疗系统,正以其“高精度、低损伤、短疗程”的突破性优势,为无数无法手术或追求微创治疗的患者带来新希望。本文将从原理到应用,带您全面了解这一“肿瘤狙击手”如何以科技之力,重塑癌症治疗的未来。 M6射波刀是什么? M6射波刀是第六代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SBRT)智能机器人放疗系统,属于全球领先的精准放射治疗技术。它由美国Accuray公司研发,不同于传统放疗设备,其核心优势在于 “机器人动态追踪照射”:通过高精度机械臂(可6维方向灵活旋转)和多模态影像系统,实现对肿瘤的实时追踪与精准打击,误差控制在亚毫米级(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被誉为 “无创手术刀”。 射波刀的核心优势 极致精准 采用红外光学追踪+ X射线影像实时引导,即使肿瘤随呼吸移动(如肺癌、肝癌),也能自动调整照射角度,确保“指哪打哪”。适合治疗位置刁钻、邻近重要器官的肿瘤(如脑干、脊髓旁肿瘤)。 无创无痛 无需手术切口、无需头架固定,治疗全程无需麻醉,患者保持自然呼吸即可。 单次疗程短 传统放疗需数十次,射波刀通常1-5次完成治疗(单次耗时30-90分钟)。尤其适合不愿接受手术或体质虚弱的患者。 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通过剂量雕刻技术,高剂量区严格限定在肿瘤靶区,周围正常组织辐射量降低50%以上。 适合治疗的肿瘤类型 中枢神经肿瘤 脑转移瘤、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瘤等(尤其适合不宜开颅的病例)。 脊柱与脊髓肿瘤 椎体转移瘤、脊膜瘤、神经鞘瘤等。 体部肿瘤 早期肺癌:替代手术的根治性选择(无需切除肺叶)。 肝癌、胰腺癌:联合化疗或免疫治疗提升疗效。 前列腺癌:保护性功能与控尿神经。 复发或残留肿瘤 传统放疗后复发的二次治疗。 治疗效果 早期肿瘤(如Ⅰ期肺癌、前列腺癌):5年局部控制率超90%,接近手术效果。 脑转移瘤:单次照射后1年控制率约85%-95%。 疼痛性骨转移:治疗后1周内疼痛缓解率超70%。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对复杂位置肿瘤(如颅底、肝门区)的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放疗。 治疗过程体验 定位准备 平躺于治疗床,通过CT/MRI影像定位肿瘤位置,无创标记(部分情况植入金标)。 呼吸同步(体部肿瘤) 穿戴呼吸传感器,系统自动追踪呼吸运动。 实时照射 机器人臂围绕患者多角度照射,全程无接触、无痛感,患者可听音乐放松。 离院观察 治疗后无需住院,当天即可返家,可能出现短暂疲劳或照射区轻微红肿。 总结 射波刀代表了现代精准放疗的顶峰,尤其为无法手术或追求无创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其 “高精度、低损伤、短疗程” 的特点,正在改变肿瘤治疗格局。但需注意,并非所有肿瘤都适用射波刀,需由放疗科医生根据病灶位置、分期及患者整体情况综合评估。 科室介绍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放疗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为福建省特色领先专业、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及福建省免疫和放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在肝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直肠癌、脑胶质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科室配备最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创造了多个国内或省内第一。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高精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ABRT和SBRT)及精准粒子植入,并率先在省内开展“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技术,首创“金标导引”应用于精准粒子植入。此外,科室还开展微波热疗和深部热疗技术,结合放射治疗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