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手术,除了对病情的担忧,很多人心里还会冒出一个问号:“全麻之后,会不会变傻?”尤其是家中的老人或需要接受手术的孩子,这个顾虑更深。“一觉醒来,脑子像一团浆糊……”“听说隔壁王奶奶手术后,记性就大不如前了……”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今天,就来为大家揭开真相! 在解答“会不会变傻”之前,我们先要明白麻醉是怎么工作的。 ●正常状态:我们的大脑像一个繁忙的指挥中心,无数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物质一刻不停地交流,让我们保持清醒、思考和记忆。 ●麻醉状态:麻醉药物就像是派往指挥中心的“临时维稳部队”。它们并非破坏大脑,而是可逆地、可控地暂时抑制了神经元的兴奋性,让大脑这个“指挥中心”进入短暂的“休眠”状态。于是,你感觉不到疼痛,也记不住手术过程,安安全全地“睡”过一觉。 这个过程是“暂停”而非“破坏”。一旦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掉,“维稳部队”撤离,大脑的功能就会逐渐恢复。 “变傻”的错觉从何而来? 确实,一部分患者在手术(特别是大手术)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认知功能改变,医学上称之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 1.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 2.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 3.方向感变差,睡眠紊乱 这听起来很吓人,但麻醉医生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多因一果”的现象。 其中影响到认知功能的因素包括: ● 年龄:高龄是最大的风险因素。大脑随年龄增长储备功能下降,应对应激的能力减弱。 ● 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会影响大脑的供血供氧。 ● 手术本身:大型手术对人体是巨大的应激和创伤,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这种反应也可能影响到大脑。 ● 术前状态:如果术前就存在焦虑、抑郁或轻度认知障碍,术后更容易出现问题。 ● 麻醉药物在体内的残留效应,可能会导致短时间的昏昏沉沉、思维迟钝,但这通常是暂时的,几天内会随着药物完全排出而消失。 ● 麻醉过程中任何轻微的血压、血氧波动,都可能对脆弱的大脑产生影响。但这正是麻醉医生的核心工作——时刻监测并维持你的生命体征平稳,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如何降低风险?术前术后这样做 了解了原理,我们就可以主动出击,将风险降到最低。 给患者的建议: ❖ 坦诚沟通:术前务必告诉麻醉医生你的全部病史,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长期用药情况(包括保健品)。 ❖健康生活:术前戒烟戒酒、控制好血糖血压,让身体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 ❖积极心态:减少对手术和麻醉的恐惧与焦虑。 ❖术后早活动:在医生允许下,尽早下床活动,有助于身体和大脑功能的恢复。 ❖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家人陪伴:家人多陪伴、交流,进行一些简单的记忆、计算游戏,帮助大脑“做体操”。 ❖及时求助:如果有谵妄、躁动等症状,请及时通知你的主管医师,他们会予以专业的干预治疗,必要时也会通知麻醉科、精神科等专科医生进行会诊。 麻醉很安全,无需过度焦虑 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接受常规手术的成年人,尤其是年轻人,现代麻醉技术是非常安全的,麻醉药物本身并不会导致永久性的“变傻”或智商下降。 术后短暂的思维迟缓,更像是一次深度睡眠后的“开机启动慢”,是身体在经历重大事件后的正常恢复过程。而对于高风险人群(如高龄患者),麻醉医生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进行严密监护和防护。 麻醉科/供稿 李欣宁/文 郑辉哲/审
在抗击肿瘤的这条艰难道路上,“吃什么”和“怎么吃”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常常成为大家最焦虑和困惑的难题。肿瘤本身及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都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消耗,可能引起食欲不振、味觉改变、恶心呕吐、疲劳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科学的营养支持不再是简单的“吃饭”,而是成为与手术、放疗、化疗并重的“第四种治疗手段”。 良好的营养状态可以帮助患者: ❖ 保持体力,对抗疲劳 ❖ 维持体重和肌肉,防止营养不良 ❖ 更好地耐受治疗,减少副作用 ❖ 降低感染风险,促进组织修复 ❖ 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那么,肿瘤患者的日常饮食究竟该如何安排呢? 核心原则 想象身体是一座正在与病魔战斗的“堡垒”,而食物就是修筑堡垒、供给军队的“粮草和砖石”。 01.蛋白质要充足 蛋白质是修复身体组织、制造免疫细胞的核心原料。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 ● 动物蛋白:鱼肉、虾、去皮禽肉(鸡、鸭)、瘦肉、鸡蛋、牛奶、酸奶、奶酪。 ● 植物蛋白:豆腐、豆浆、腐竹等豆制品。 建议:全天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比例约为2:1;保证每餐都有蛋白质。例如,早餐一个鸡蛋一杯豆浆,午餐和晚餐各有一个拳头大小的肉/鱼/豆制品。 02.能量要跟上 治疗期间需要大量能量。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通过“饥饿”可以“饿死”肿瘤,饥饿只会消耗患者自己。如果体重下降,应设法提高食物“能量密度”。 ● 主食是基础:米、面、杂粮(小米、燕麦)、薯类(土豆、山药)提供必要能量。 ● 巧用“好脂肪”:烹调油可选橄榄油、山茶油。鱼油、坚果、牛油果也是优质脂肪来源。 03.食物多样化 不同颜色的蔬果富含不同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 ● 彩虹饮食:让餐盘五彩斑斓。多吃深绿色蔬菜(西兰花、菠菜)、红色蔬菜(番茄、胡萝卜)、紫色蔬菜(紫甘蓝)等。 ● 水果适量:选择新鲜应季水果,血糖高者需控制。 04.水分要充足 防止脱水对缓解疲劳和副作用至关重要。保证每日饮水(如1.5-2升),清汤、粥等也可计入。 应对常见副作用的饮食技巧 01.食欲不振 ● 少食多餐:一日5-6餐小份餐; ● 营养密度优先:在粥、汤中加入肉末、蛋花或专用营养粉; ● 饭前适量运动:如散步,刺激食欲。 02.味觉改变 ● 改用陶瓷或玻璃餐具; ● 多吃番茄、橙子等酸甜食物刺激味蕾; ● 用葱、姜、蒜、香草等天然香料调味。 03.恶心呕吐 ● 避免油腻、气味浓烈食物; ● 选择凉拌面、酸奶、布丁等清淡凉爽食物; ● 尝试姜茶、姜糖止呕; ● 治疗前后1-2小时避免大量进食。 04.口腔溃疡或喉咙痛 ● 选择软烂、湿润食物,如营养粉、粥、蒸蛋羹、奶昔; ● 避免粗糙、过硬、过酸辣食物; ● 使用吸管饮用流质,绕过疼痛部位。 05.腹泻 ● 选择低渣、低脂、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脂、高乳糖(大量牛奶)、产气食物; ● 调整食物种类和进食方式减轻肠道负担; ● 同时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咨询医生。 06.便秘 ● 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若肠胃耐受); ● 保证饮水; ● 适当增加活动。 07.疲劳乏力 ● 准备便携营养零食,如坚果、酸奶、芝士片; ● 精神状态好时多吃点。 需要警惕的“雷区” 1.禁止“迷信发物”:没有科学证据表明鸡蛋、鸡肉、海鲜等“发物”会促进肿瘤生长。它们是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盲目忌口有害。 2.慎用“保健品”和“偏方”:切勿自行服用未经医生许可的保健品、中草药或偏方。它们可能干扰治疗,加重肝肾负担。任何补充剂务必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 3.关于中医药调理:如有需求,务必在正规医院医生指导下进行,确保与治疗方案协同、安全。 4.注意食品安全:治疗期间免疫力低下,是食源性疾病高危人群。所有食物必须全熟,避免生食(生鱼片、生鸡蛋);水果削皮,蔬菜彻底清洗;注意厨房卫生,生熟分开;谨慎购买外卖熟食,并彻底加热。 给家属的建议 家属的支持至关重要。请多些耐心鼓励,少些强迫焦虑。换着花样做菜,改变食物质地风味,创造轻松愉快的就餐环境。有时,陪伴和沟通比食物本身更能带来慰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本文提供的是通用性建议。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最佳饮食方案必须个体化。请务必与您的医疗团队,尤其是临床营养师充分沟通,根据您的具体病情、治疗阶段、体重变化和血液指标,制定最适合患者的营养支持计划。 福建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共38张床位,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肿瘤医院文明科室”“临床医技学科能力建设先进科室”“医德医风示范科室”和“四星级党支部”。承担了福建省、厅级科研课题28项,有2项科研项目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近5年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8篇,其中SCI论文65篇;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及《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编委,参编《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2021》、《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肿瘤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共识》、《胆道恶性肿瘤指南诊疗指南2023》、《生酮饮食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结直肠癌改良三药cmFOLFOXIRI方案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等国家级指南及共识。承担了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理论授课、见实习带教及省内外肿瘤内科及临床营养师进修学习。近年来举办多期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及下基层义诊和学术交流等。 科室在肿瘤的内科系统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系统性治疗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应用。尤其对疑难复杂病例,采取综合治疗策略,整合多种疗法以优化治疗效果。同时,团队注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全面关注他们的健康需求。致力于提供符合患者个体情况的治疗方案,不断创新和引入治疗技术,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体验。 在院内,团队主要承担干部保健及肿瘤诊治工作,同时为有高质量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开展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惠及广大患者,让患者免费治疗的同时获得更好疗效及最新治疗的机会。 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供稿 余家密 董琳萍/文 郭增清/审
你是否认为心跳是“滴答滴答”均匀跳动?事实上,两次心跳的间隔会有细微差别——比如上一次隔1秒,下一次可能是1.02秒。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时间差,就是心率变异性(简称HRV)。它并不是“每分钟跳多少下”的心率,而是指心跳的“灵活度”。 HRV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简单来说,HRV高意味着心脏能灵活适应身体的不同需求,调节能力较强;HRV低则可能提示身体调节功能下降。 HRV与健康的关系 心血管的“预警信号”:若HRV长期偏低,可能增加心梗、心跳紊乱甚至心脏骤停的风险。 情绪和压力的“晴雨表”:焦虑或压力大时,“加速器”会变活跃,HRV会往下掉;心情放松、状态好时,HRV大多会升高。 睡眠质量的“小镜子”:睡得深、睡得香时,HRV通常上升;若频繁失眠或睡觉常憋气(比如有睡眠呼吸暂停),HRV往往偏低。 运动强度的“调节器”: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长期坚持有助于提升HRV;但若训练过度、运动负荷过大,HRV反而会下降,这其实是身体在说“我累了,该歇一歇”。 如何关注HRV? 监测方式:医院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能够准确测量HRV。日常多数智能手表、手环已支持HRV检测,建议在每天固定时间(如晨起后静坐5分钟)测量,观察长期趋势(如每周是否稳定或上升),而非纠结单次数值。 改善技巧:每天进行5-10分钟“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收紧),能直接激活副交感神经,短期提升HRV;长期坚持规律作息、减少熬夜,也有助于HRV逐步改善。 HRV的正常范围 时域指标:正常成人的HRV时域指标(如SDNN)通常介于100至180毫秒之间,若低于100毫秒,则提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可能存在异常。 个体差异:HRV受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应更关注自身HRV的变化趋势,而非单一数值。 如何提高HRV?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压力管理: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改善睡眠: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健康饮食: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 戒烟:吸烟会损害自主神经功能,戒烟后HRV有望逐渐恢复。 心率变异性是身体健康的“隐形雷达”,能提前预警心血管疾病、精神压力等问题。通过日常监测HRV,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好地管理身体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若HRV持续偏低或出现异常波动,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心肺功能科/供稿 张彩情/文 蔡丹/审
肿瘤就像藏在人体内的“敌人据点”,而伽马刀、TOMO刀与射波刀等放疗设备就是精准的“制导武器”,目标都是最大限度消灭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但三者“作战方式”各有千秋。下面通过通俗易懂的“兵器谱”解读,带大家认识一下肿瘤放疗领域的这“三把名刀”。 “元老神刀”:伽马刀(Gamma Knife) 形象比喻:“定点爆破专家” 工作原理:伽马刀其实并不是一把真正的“刀”,它利用的是数百束来自不同方向的伽马射线。这些射线单独一束能量很弱,对人体无害,但当它们全部精准聚焦于同一个目标点(肿瘤) 时,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瞬间“摧毁”病灶,就像用放大镜聚焦阳光点燃纸片一样。 优点:精度极高,对于适合的病灶,周围正常组织几乎不受影响。 缺点与局限: ❖ “专一”的专家: 主要适用于颅内的、较小的(一般小于3.5厘米)肿瘤和血管畸形,如听神经瘤、脑膜瘤、垂体瘤等。它对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无能为力。 ❖“戴紧箍咒”: 治疗时需要用一个坚硬的金属头架紧紧固定在患者的头颅上以确保精度,这个过程会带来一些不适和恐惧感。 适用症: 几乎是颅脑良性肿瘤、功能性疾病和小型恶性肿瘤的“金标准”。 “全能高手”:TOMO刀(TomoTherapy) 形象比喻:“螺旋CT扫描式放疗” 工作原理:TOMO刀将一台直线加速器和一台CT扫描仪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治疗时,射线会像螺旋CT一样,绕着患者身体进行360度旋转照射。它可以实现超长的照射范围(最长可达160厘米),一次就能治疗全身多个、甚至串联分布的肿瘤。 优点: ❖适合范围很大、形状很长的肿瘤,如全中枢神经系统照射、全脊髓照射、全骨髓照射等。 ❖能非常好地处理形状不规则、包裹着重要器官的复杂肿瘤。 缺点与局限: ❖单次治疗时间长: 因为要螺旋式扫描,治疗一个部位通常需要10-30分钟,患者需要保持一个姿势较长时间。 ❖精度略逊: 虽然精度很高,但在对付随着呼吸移动的肿瘤(如肺癌、肝癌)时,其动态追踪能力不如射波刀。 适用症:广泛适用于头颈、胸、腹、盆腔等全身各部位的较大范围、多发病灶的复杂肿瘤。 “精准艺术大师”:射波刀(CyberKnife) 形象比喻: “智能巡航导弹” 工作原理:射波刀是目前最先进的精准放疗技术之一。它由一个灵活的机械臂(就像“科幻机器人”)和一台小型直线加速器组成。它的核心魅力在于 “实时、动态、追踪”。 为什么说射波刀优势突出? 01.会呼吸”的刀: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之一。治疗肺癌、肝癌等肿瘤时,肿瘤会随着呼吸上下移动。射波刀配备了先进的实时影像追踪系统,就像给导弹安上了“眼睛”,能持续锁定随着呼吸移动的肿瘤,并指挥机械臂随之同步移动,真正做到“指哪打哪”,误差小于1毫米。02.“无创”的舒适体验:治疗时不需要佩戴沉重的刚性头架或在身上压膜。患者可以舒适地躺在治疗床上,自由呼吸,大大减少了治疗带来的身体和心理负担。 03.“无限角度”的攻击:灵活的机械臂可以在患者周围超过1200个节点位置发出射线,从上下左右前后几乎所有角度进行照射,完美避开关键器官,雕刻出最理想的剂量分布。 04.“全身皆可”的应用:从颅脑到脊柱,从肺到肝、前列腺、胰腺等全身多数部位的肿瘤,无论是单个还是多个,射波刀都能应对自如,是真正的“全身立体定向放疗”平台。 05.“短平快”的治疗周期: 通常仅需1-5次治疗即可完成疗程,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 适用症: 全身各部位的实体肿瘤,尤其适用于位置刁钻、紧邻重要器官、或因呼吸移动而难以治疗的肿瘤,如早期肺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脊柱肿瘤、颅内肿瘤等。 医生寄语:选择哪一种“刀”,并非追求最贵最炫,而是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 。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数量、形状以及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来综合判断。 之所以特别推崇射波刀,是因为它将放疗的精准、舒适和高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为许多原本无法手术或常规放疗困难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更优质的生存质量。 最终治疗方案将由专业的医疗团队,在经过严谨的讨论后制定。希望这篇文章更助于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减轻不必要的疑惑与焦虑。需要时可到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门诊咨询。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放疗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为福建省特色领先专业、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及福建省免疫和放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在肝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直肠癌、脑胶质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科室配备最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创造了多个国内或省内第一。 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高精度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ABRT和SBRT)及精准粒子植入,并率先在省内开展“3D打印模板引导下粒子植入”技术,首创“金标导引”应用于精准粒子植入。此外,科室还开展微波热疗和深部热疗技术,结合放射治疗提高疗效。 腹部放疗科/供稿 陈炬辉/文 吴君心/审
肿瘤液体活检技术涵盖多维度标志物,共同构成了洞察肿瘤发生发展的“液态密码系统”。如图1所示,液体活检标志物主要包括(1)循环肿瘤DNA(ctDNA),CtDNA是肿瘤细胞凋亡或坏死释放的片段化DNA。(2)循环肿瘤细胞(CTC)是从肿瘤组织脱落进入循环系统的完整细胞。(3)外泌体等纳米级囊泡,携带丰富的生物信息,还有核酸、蛋白质、脂质及代谢物,是多组学信息载体。这些标志物在肿瘤早期筛查与诊断、治疗选择与伴随诊断、免疫治疗响应预测、疗效监测与耐药预警、预后评估与复发监测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是一种小型化电化学分析设备,能够将待测物质的化学信息转换成易于测量的电信号,最成功的代表就是葡萄糖传感器。现代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技术最显著的趋势是微型化、智能化(图2A),重量可控制在200克以内,检测时间缩短至1-3分钟,同时还能通过蓝牙技术与智能手机连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云端共享(图2A),广泛用于检测离子、小分子、核酸(DNA和RNA)、蛋白质、细胞等多种靶分子(图2B)[3]。 Hakho Lee课题组提出一种用于快速、现场筛查外泌体集成磁电化学传感器技术[4]。如图3,外泌体可从患者样本中被捕获并进行电化学分析。结合磁性富集和酶促放大,该方法实现:(i)高灵敏度、细胞特异性的外泌体检测;以及(ii)传感器的小型化和规模化以进行高通量测量。该方法利用便携式八通道装置,实现了卵巢癌患者血浆样本中的细胞外囊泡筛查,可在一小时内同时分析多种蛋白质标志物,在检测灵敏度和速度上均优于传统方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通量,Hakho Lee课题组继续开发了一种96孔板电化学检测装置,总检测时间不到1h,实现对EV结合蛋白电化学检测[5]。将该电化学方法与针对结直肠癌(CRC)临床相关肿瘤标志物(EGFR、EpCAM、CD24和GPA33)的抗体组合联用,以超过96%的准确度对102名CRC患者和40名非CRC对照者的血浆样本进行了分类,并且前瞻性评估了一个包含90名患者的队列,其肿瘤EVs负荷可预测五年无病生存率;并对11名患者血浆进行纵向分析,这些患者的EV负荷在手术后下降,并在复发时增加。 总的来说,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通过将生物识别元件(如抗体、核酸适体)与电化学换能器相结合,实现了对液体活检标志物的灵敏、特异性、快速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及便于床旁检测(POCT)的优势,为癌症的早期筛查、实时动态疗效监测及复发预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另外,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可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相结合,有望构建个体化的肿瘤诊疗数字图谱,最终推动肿瘤诊疗模式向精准化、实时化和普惠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Batool SM, Yekula A, Khanna P, et al. The liquid biopsy consortium: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arly cance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Cell Rep Med. 2023, 4(10):101198. [2]Zhu Z, Hu E, Shen H, et al. The functional and clinical roles of liquid biopsy in patient-derived models. J Hematol Oncol. 2023, 16(1):36.[3]Li S, Zhang H, Zhu M, et al.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s for whole blood analysis: recent progress,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hem Rev. 2023, 123(12):7953−8039.[4]Jeong S, Park J, Pathania D, et al. Integrated magneto-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exosome analysis. ACS Nano. 2016, 10(2):1802−1809.[5]Park J, Park JS, Huang CH, et al. An integrated magneto-electrochemical device for the rapid profiling of tumour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blood plasma. Nat Biomed Eng. 2021, 5(7):678−689. 创新中心/供稿 王亮亮/文 王建民/审
在日常心电图检查中,“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一个常见诊断。不少人一看到“室早”二字就心生紧张。其实,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接下来将带您科学认识室早,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01.什么是室早? 心脏之所以能规律跳动,全靠“窦房结”这个“总指挥”每分钟稳稳发放60-100次信号。但有时候,心室里某个心肌细胞过于“心急”,不等指令就提前跳动一次,便发生了室早。之后,心脏会歇会儿调整节奏——那种“心里咯噔一下”或“漏跳一拍”的感觉,正是室早引起的。 02.为什么会发生室早? 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紧张焦虑、过量摄入咖啡、浓茶或酒精。若能消除这些诱因,大多数室早现象会自行消失。 其他疾病引发:比如冠心病、心衰等心脏问题,缺钾、缺镁(电解质不够),某些药物(如化疗药),以及甲亢、贫血等。肿瘤患者需特别注意,治疗期间出现呕吐腹泻易导致电解质丢失,部分化疗药也可能对心脏产生影响。 特发性室早:经全面检查仍找不到明确原因,可能与个人体质有关。03.室早有什么危害? 对于没有基础心脏病的人,室早大多是良性的(健康人群进行24小时心电图检查,约半数可检出)。然而,若长期频繁出现,可能导致心脏变大、心功能下降;若伴有头晕、胸闷,或本身有心脏病(如心衰),则需警惕其潜在风险。 04.查出室早怎么办? 及时就医:前往心内科咨询,切勿自行用药或调整药物(尤其是肿瘤治疗药物)。改善习惯:保证良好睡眠,减少摄入刺激饮品,戒烟,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钾、镁。药物治疗:若症状明显或早搏频繁,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手术干预:若药物治疗无效、无法耐受副作用,或早搏超1万次/24小时,可考虑进行射频消融(微创“修正”病灶)。 室早其实是心脏发出的一份“健康提醒”,不必过度恐慌,但也别忽视。及时就医明确原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心脏便能保持平稳跳动。 心肺功能科/供稿 张艺森/文 蔡丹/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