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体检报告时,不少人会对心电图上的“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感到困惑,这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心脏出了大问题?别急,其实这个听起来颇为专业的医学名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今天,我们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聊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那些事儿。
心脏里的“电线故障” 什么是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就像一座精密的“发电站”,窦房结是总开关,电流通过希氏束、左右束支等“电线网络”传向心室,指挥心脏规律跳动。而右束支,就是这条电路中一条细长的“电线”,它负责将电流传向右心室。当这条“电线”出了故障,电流传导受阻,就形成了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许多人看到心电图报告上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会感到十分紧张,然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疾病。就像家中的电线偶尔接触不良,有时这只是暂时的“小毛病”,但有时也可能是“电路老化”的预警,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从心电图看“端倪”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长相”
从心电图上观察,右束支传导阻滞具有显著的特征。
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情况下,V1或V2导联的QRS波群会呈现rsR′型或M型,就像一个小小的“波浪”;Ⅰ、V5、V6导联的S波宽钝,仿佛是被拉宽了的线条(图1)。
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QRS波群时限相对较短,其形态与完全性阻滞有相似之处,但表现不如后者那般“夸张”。
真假难辨?别把“冒牌货”当回事
部分健康的年轻人可能会出现一种类似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室上嵴图形”,这并非真正的传导阻滞。这种现象是由于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交接部位的“室上嵴”肌肉传导稍慢,导致心电图上出现小r′波。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相比,它的QRS波时限更短,通常不超过0.08秒,而且V1导联的r′波很小,下降迅速,没有粗钝感,宛如一个“冒牌货”,很容易和真正的传导阻滞区分开(图2)。
多变的 “性格”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不同状态
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性格”同样多变。在大多数情况下,它表现为“慢性子”,一旦出现便会长期存在,成为永久性的改变。然而,也有少数“急性子”,会“一过性”出现,比如在房室折返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可能会暂时“捣乱”,待心跳恢复正常,它也随之消失。
更为神奇的是,有些束支传导阻滞会“时隐时现”,呈现频率依赖性,仅在心室率增快或减慢时才显现。曾有案例显示,一位69岁的老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持续了4年多,未经特殊治疗,竟然自行消失,这表明它并非绝对不可逆。
危险信号 这些情况要警惕
不过,右束支传导阻滞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信号灯”。当它和其他“伙伴”一起出现时,就要提高警惕了。比如,右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同时伴有PR间期延长和晕厥病史,可能是Lenegre病在作祟。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会慢慢损害心脏的传导系统,就像“电路”逐渐老化,严重时可能需要安装起搏器来“辅助发电”。
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如果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这无疑是一个危险信号。这往往提示梗死面积较大,情况比较危急,就像“发电站”遭遇严重故障,需要立刻抢救。此外,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肺心病等,也可能导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出现。它如同这些疾病的“影子”,提醒我们要重视心脏的整体健康状况。
总之,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个“多面手”,既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变异,也可能是疾病的预警。拿到心电图报告后,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可掉以轻心,及时找医生解读,结合自身症状及其他检查,才能弄清楚它的“真面目”,确保心脏这一“发电站”始终正常运转。
心肺功能室/供稿
黄晓莹/文
蔡丹/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