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展仁德风范 护百姓健康 | 郭增清:以匠心践初心 以仁心暖人心

发布时间 :2025-08-05 18:51 | 来源:本网

  编者按:为推进廉洁医院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实施思想崇廉、文化养廉、教育促廉、阵地育廉、融合倡廉“五廉工程”,我院微信公众号开设“廉洁医院文化建设”专栏,宣传廉洁医院文化建设典型和先进人物,持续打造“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新风正气福建“名片”,巩固医德医风建设成果,推动“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本期专访福建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主任郭增清。
  在抗击“癌症”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带领着团队与死神进行着一次次“交锋”;从肿瘤本体治疗到整体健康管理,他步履不停地奔走在医学最前沿,全力托举起更有质量的生命之重;他心怀仁爱,时时处处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医者的赤诚温暖着每一位患者。他便是福建省肿瘤医院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主任郭增清。
  三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他虽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始终默默以医学为盾,执着守护着生命之光,践行着一代医者的不变初心。
  
坚守初心 永远将患者摆在第一位
  对于郭增清来说,从医,是一份来自父辈的“传承”。
  因父亲在医院工作的缘故,从小他不仅见证了父辈们通宵达旦抢救病人的辛劳,也目睹了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时感激的笑容。父辈们对生命的责任、对患者的关怀,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名为“理想”的种子,化作纯粹而坚定的信念——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真正穿上白大褂后,每一次看到病人从痛苦中恢复、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他都会感到由衷的满足。在他心中,那份生死相托的信任感、那份守护生命的使命感,是其他职业所难以赋予的。
  在医院,这个最接近死亡也最接近希望的地方,有时医生的一纸诊断可能便是生死的“分水岭”。
  那是郭增清参加工作的第6年,诊室里来了一位年轻男性患者。该患者因阵发性腹痛和便血,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晚期肠癌,无药可医,仅给予止痛治疗。这位患者并未放弃,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辗转来到福建省肿瘤医院就诊。
  郭增清接诊后,凭借敏锐的临床判断力,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等因素,提出了不同看法——不能判定为肠癌。收治住院观察期间,找到了肠套叠的典型体征,做了床边彩超检查后确诊为肠套叠。
  一名年轻医生质疑并推翻省内专家的诊断,这事在福建省肿瘤医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此,医院还专门开展了一次全院的大讨论,题目便是“郭医生为什么会想到他不是癌”。
  “这件事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在医学领域,一定要严谨再严谨。”这也成为他多年来时刻提醒自己的信条。
  从医三十多年,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病例,他始终秉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争取最大可能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延续。
  “很幸运,我遇到了郭增清主任带领的优秀治疗团队,一次次把我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回忆起与郭主任并肩对抗病魔的岁月,朱女士(化名)满怀感激。
  30多岁时,朱女士查出胃癌晚期,在全胃切除后,又接受了10多个周期的化疗。仅度过了几年平静的日子,肿瘤复发并转移到盆腔,随后又查出卵巢转移……最危急的时刻,医院已给出了“若无奇迹,可能撑不过一个月”的最后通牒。
  即便生命已悬于一线,郭增清始终没有放弃。自2013年成为朱女士的主诊医师以来,郭增清便根据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一次次量身订制治疗方案,与死神展开了“抢”人拉锯战。
  从一线治疗时采用FLOT的治疗方案;到以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节奏,进行个性化的二线治疗方案;到三线治疗时使用“曲妥珠单抗+紫杉醇”联合化疗;再到情况好转后的靶向维持治疗……如今,朱女士的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保持着“完全缓解”。
  这些天,郭增清又给朱女士打去了电话:“该来复查了,可别掉以轻心。”叮嘱的话语中充满了关心。
  
潜心钻研 用前沿成果延展生命长度
  在郭增清外出进行学术交流或授课时,经常会提及一句话:“你们那如果有疑难杂症的病人,记得找我。如果病人确诊了,因为经济问题要放弃治疗,也可以找我。”
  这话并不只是说说。多年来,他始终将临床研究与救治患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临床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已经站在“悬崖边缘”的人看到生的希望。“符合条件的患者参与临床研究不仅可以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选择、提前接触创新疗法的机会,同时也能得到专业医护团队的健康监测和更多的‘医疗关注’。”
  2024年初,67岁的张阿姨(化名)被确诊为胃癌,且转移到腹腔、胰腺、肺门、锁骨、颈部、腋窝淋巴结等全身多个地方,属于晚期(IV期)胃癌。由于病灶广泛转移,无法手术,治疗难度极大。在多方打听和反复权衡后,她找到了郭增清。
  郭增清与团队全面分析评估后找到了治疗突破口:张阿姨符合一项正进行的“患有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HER2阳性胃腺癌”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试验。
  张阿姨迎来了新的希望。从治疗第3个月开始,她的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PR),一年后复查结果显示仅胃窦处有少量活性,其他位置的癌灶都消失了,其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近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张阿姨即将进入下一治疗阶段,接受原发病灶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即使是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也并不是没有办法。”郭增清表示,很多患者和家属对晚期癌症存在“无药可救”的误区,其实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精准医疗和临床研究的推进,晚期肿瘤的治疗早已不再是“束手无策”。
  为了给患者争取更多生的希望,从医以来,郭增清始终没有停下在医学前沿探索的脚步。他时刻关注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竭尽所能为患者找寻着更多治疗的可能。如今的他,不仅在肿瘤患者营养评估与干预、胃肠功能障碍的处理、恶性肿瘤凝血障碍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诊疗方案,所主持和参与的多项重要课题,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进展。
  多年来,他在省级、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8多篇,其中SCI论文65篇;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临床营养学》第一版、《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及《Journal of Nutritional Oncology》编委;参编《肿瘤恶病质诊疗指南》《恶性肿瘤患者营养治疗指南2021》《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肿瘤营养治疗的基本原则共识》《胆道恶性肿瘤指南诊疗指南2023》《生酮饮食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结直肠癌改良三药cmFOLFOXIRI方案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等国家级指南及共识。
  “临床研究不仅是追根溯源找寻答案的过程,也是为解除患者病痛全身心的投入。前行之路艰且长,我们需要持之以恒。”郭增清表示。
  
“医”路领航 以身立教传递仁心大爱
  医者,治病救人;师者,传道授业。对于患者,他是守护生命之火的卫士;对于科室里年轻医生,他则是从医路上的领路人。
  一个科室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传承。“别怕慢,怕的是停下学习的脚步;别怕失败,怕的是不敢承担责任。”这是郭增清常和年轻医生们提及的一句话。
  在科室内,他带头“传帮带”,鼓励年轻医生多学、多问、多做,多参与临床决策和科研项目;通过科室例会、病例讨论、人文讲座等形式,引导年轻医生在临床中反思成长,不断追求“技精于勤、德成于心”的境界;鼓励年轻医生积极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培训,开拓眼界……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帮助着年轻的“雏鸟”们不断丰满“羽翼”,最终翱翔于医学的天空。
  “郭主任特别注重团队建设,推崇多学科合作和跨部门沟通,尤其在年轻医生的培养中鼓励大家发挥个人所长。”郑静娴医生感触颇深。
  作为福建省肿瘤医院的特需病房,接诊的患者病情往往复杂且需求多样。“多学科融合、个体化诊疗”是科室的最大特点。郭增清要求科室年轻医生不仅要全面发展也要有所专攻。在他的引导下,科室的年轻医生中,有的围绕营养学展开深入探索,有的专攻靶向治疗,有的则侧重免疫方面的研究……“每一名医生各有所长,又形成互补,融合成一个极具‘战斗力’的整体。”郑静娴说。
  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品格修养。在郭增清心中,“展仁德风范 护百姓健康”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名医者终生的信念和追求。
  成大医者,必先立德。“责任心、同理心、敬畏心,是医生三个基本品质。责任心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岗位职责的担当;同理心则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恐惧与痛苦;而敬畏心,是对医学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始终保持谦逊与谨慎。”他这样教导年轻医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有一件事,令胡翘廷医生至今难忘。当时病房里有一位患者,深受病痛和经济压力的双重折磨,情绪异常烦躁焦虑,时常无故发怒、哭泣,让医护人员颇为头疼。然而,无论患者如何发脾气,郭增清始终以耐心和温暖相待,细心倾听,用心解释。
  “郭主任告诉我们,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往往来源于肿瘤带来的身体不适、治疗带来的痛苦,还有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因此,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体谅他们的痛苦与无助。他用实际行动让我们明白了,身为医者不仅是在治疗疾病,更是在守护患者的生命尊严。”胡翘廷医生说。
  他的言传身教,让“医者仁心”的理念深深扎根于科室每一个医护人员心中。在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中,无论多忙都耐心倾听、认真解答;交代医嘱时,绝不说完了事,一定让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再重复上一遍;患者对服务细节上的意见建议,绝不一听而过,言之有理的第一时间予以改进……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汇聚成患者心头的暖流,化作与病魔抗争的动力。
  在他的指导下,这个有技术、有特色、有温度的高水平临床团队不仅赢得了患者的肯定与信任,也迎来人才成长与科室发展的“双向奔赴”。特需病房/临床营养科也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肿瘤医院文明科室”“临床医技学科能力建设先进科室”“医德医风示范科室”和“四星级党支部”,并承担了24项福建省、厅级科研课题,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
  “我希望每一位年轻医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做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医学人。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就是为年轻人铺好路、撑好伞,让他们走得更稳、走得更远。”郭增清笑着说。
  纪检办/供稿
  刘雅清/文
  余宏玉/审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