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专家团队成功为一名高危部位肝癌患者实施CT引导下纳米刀(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术。该技术的开展,为位置特殊、邻近重要脏器的高危部位肝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精准的治疗选择,标志着我院在肝肿瘤局部消融治疗领域迈入新高度。
8年前,该患者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门脉右支癌栓形成(CNLC IIIa期)”,经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余文昌主任医师团队采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消融的局部综合治疗后,曾长期未复发。今年6月,患者复查发现肝S5段复发灶,虽经两次TACE治疗后病灶缩小至2cm,但因其位于肝包膜下、紧邻肠管,若采用常规热消融极易造成肠管损伤,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余文昌主任医师立即组织团队全面评估病情,最终决定引入先进的纳米刀(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技术。纳米刀消融技术作为一种非热消融技术,通过释放高压脉冲电场,破坏肿瘤细胞的细胞膜结构,促使其凋亡,实现了“细胞级”的精准消融,同时能最大限度保护肠管、血管、胆管及神经等正常组织,解决了特殊部位肝肿瘤治疗的“卡脖子”难题。
在我院设备科、放疗中心、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下,医疗团队为患者制定了周密的全麻下肝肿瘤纳米刀消融术方案。在方主亭副院长的指导下,余文昌主任医师、刘伟夫主治医师协同操作。术中,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在CT精准引导下,精准定位病灶,成功实施纳米刀消融。术后患者恢复良好,1周后返院复查,结果显示肝S5段完全消融灭活,未见周围正常结构损伤。
余文昌主任医师表示,传统热消融因依赖高温灭瘤,对紧邻肠管、胆囊、大血管的病灶始终存在组织损伤风险。而纳米刀跳出“热损伤”框架,创新性采用非热消融机制—通过高压脉冲电场破坏肿瘤细胞膜,实现了“精准杀瘤”与“正常组织保护”的双重突破。此次我院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高危部位肝肿瘤治疗,成功解决了肝包膜下近肠管病灶的治疗难题,让“高危部位肿瘤安全消融”从理论落地。这标志着我院肝肿瘤消融从“常规治疗”迈向“创新精准治疗”,为复杂病例诊疗提供了全新技术范本。
方主亭副院长强调,此次纳米刀技术的成功应用,是我院介入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纳米刀技术突破了传统消融的治疗禁区,特别适用于肝门区、胆囊旁、包膜下、邻近胃肠等特殊部位的肿瘤消融。它的引进和应用,不仅丰富了我院肿瘤综合治疗的技术手段,也为因肿瘤位置特殊而陷入治疗困境的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纳米刀在胰腺癌、肾癌等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探索,同时加强与省内外医疗机构的技术交流,让这一精准治疗技术辐射更广,切实为更多肿瘤患者撑起“健康保护伞”。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动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胸腹主动脉瘤及夹层腔内隔绝术、外周血管血栓机械取栓以及血管闭塞支架成型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肿瘤相关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瘤、动脉夹层、外周血管闭塞、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