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在安静坐着时,突然感觉心脏“漏跳”了一拍,或是猛地“咯噔”一下?别紧张,这很可能是心脏在打“小盹”——医学上称为早搏。
早搏并非洪水猛兽,但它确实是心脏发出的“健康提醒”。其中,房性早搏最为常见,今天我们就来摸清它的“底细”。
一、什么是房性早搏?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由“总司令”——窦房结来指挥,每分钟发出60-100次信号。房性早搏则是心房在窦房结信号前提前“抢跑”发指令,表现为“漏跳”或“心悸”。在健康成年人中,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约60%的人都能捕捉到房性早搏的身影。它可能只是心脏偶尔的“小失误”,但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频繁“警报”。
二、为什么会发生房性早搏?
01. 生活习惯
熬夜、过量饮用咖啡或浓茶、吸烟酗酒、突然剧烈运动,都可能让心脏过度“兴奋”,增加早搏概率。
02. 情绪波动
当焦虑、紧张、愤怒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刺激心脏,易引发早搏。
03. 身体状况
感冒、发烧、甲状腺功能异常,或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脏疾病,可能导致早搏。
04. 药物影响
服用某些平喘药、抗抑郁药,或过量服用感冒药,可能干扰心脏电信号,诱发早搏。
三、如何判断早搏是否要紧?
需区分“良性”与“病理性”,可通过以下两点初步判断:
▶ 是否有基础病:无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仅偶尔出现早搏,多为良性,调整生活习惯可缓解。
▶ 发作频率与症状:若早搏只是偶尔出现,无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不影响日常活动,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若每天频繁发作,或伴随胸痛、乏力、晕厥,可能是病理性早搏,需及时就医。
四、发现早搏,应该怎么做?
✅ 第一步:做检查明确原因。常规心电图是基础检查;如果早搏不频繁,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同时查血压、甲状腺功能,排除基础病。
✅ 第二步:轻度情况靠调整。减少咖啡、浓茶摄入,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多数良性早搏会自行消失。
✅ 第三步:严重情况遵医嘱。如果早搏频繁、有基础病或影响生活质量,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切记:不可自行用药。
误区提醒
“早搏≠有心脏病”。良性早搏类似心脏“小疲劳信号”,调整后可恢复。过度焦虑反而会加重早搏,形成“越慌越跳,越跳越慌”的恶性循环。
最后需记住: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对心脏最好的保护。
心肺功能科/供稿
黄晓莹/文
蔡丹/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