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院截止2023年7月共计护理人员1061人,其中高级职称护师63人,中级职称护师386人,硕士学位22人,本科515人,本科以上占全院护士的50.6%。并有总护士长3名,护士长53名。首任护理部主任张瑾瑜同志是第34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现任护理部主任骆惠玉同志为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肿瘤防治”专家,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学传播专家,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福建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福建省肿瘤护理学科带头人。
十年来不断加强护理内涵建设 ,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实现优质护理全覆盖。改革护理工作模式,遴选主责护士,推行主诊组-责任护士负责制模式,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质量安全进行管理,共完成PDCA项目138项。深入开展护理品管圈(QCC)活动,共举办了八届护理品管圈项目成果评比活动,展示成果221项。着重发展肿瘤特色专科护理,设立7个护理专科,其中3个护理专科门诊,6个专科护理小组。重视健康教育开设健康教育大讲堂,组建6个患者俱乐部,为病人提供全程、全面、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建立移动护理系统,促进护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学科影响力
我院一批资深护理专家分别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省市护理专业委员会主要学术职务,其中国家级相关专业专委会委员29名。2020年评为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科护士及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专科护士培训任务。同时,也是福建省护理学会肿瘤护理、安宁疗护、静疗、呼吸、手术室专科护士以及护理管理专项临床培训基地。历年获国家级荣誉表彰9项,省级荣誉表彰11项。参编书籍6部,专科指南及专家共识4部。同时成立福建省肿瘤护理联盟,对27家医疗机构肿瘤护理帮扶指导协作。
护理科研及人才培养
护理团队累计获得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2项;省护理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紫金科技创新奖1项。申报国家级专利15项。年均发表国内期刊论文90余篇,共发表CSCD源期刊论文20余篇,SCI收录论文13篇。一批资深护理专家分别担任中华护理学会、省市护理专业委员会主要学术职务及《中华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等杂志编委。护理科研项目逐年增加。
重视专科人才的培养,全院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学位护士22名,在读同等学力研究生30名。每年选送专业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参与国际交流10余人次,培养国家级和省级专科护士88名。十年间共举办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2期,全省约1550名护理人员参加学习,其中“癌痛规范化护理培训班”连续举办了五期。举办全国护理学术会议1场,来自全国的600多名护理人员参加了交流学习。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专科护士培训任务,共培训各类专科护士182人。同时,我院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校院合作协议,至今已承担了12个合作班的护理临床专业教学任务,培养学生591名。
护理模式创新
近十年我院护理模式大胆创新,开展主诊组--责任护士负责制,即医护联合对患者实施整体化、个体化、多学科团队全程化服务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为患者制定一个恰当的、综合的治疗、康复、照护计划和院后随访计划,医护积极沟通协作,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参与诊疗护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医护患共同战胜疾病。整体提升患者的就诊服务质量。树立品牌。2019年,骆惠玉主任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诊组-责任护士负责制在癌症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获第六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
专科护理及特色护理
专科护理:成立了6个专科护理小组:静疗专科护理小组、造口专科护理小组、癌痛专科护理小组、心理专科护理小组、营养专科护理小组以及淋巴水肿护理小组,其中造口伤口护理门诊、血管通道护理门诊,目前年门诊量达2万多人次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特色护理:日间治疗显成效。在全省率先探索日间模式开展肿瘤日间治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从原来18张床位、3名护士的小治疗室发展成拥有4个日间治疗室,72名护士、237张床位(含躺椅)的规模,日均接待患者约千余人次,为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
护理科普
我院做为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科普教育基地,基于“互联网+”背景下住院患者-出院患者-社会大众三主体的分众化科普方案,注重个体及区域差异,建立肿瘤防治科普新路径,形成一套面向大众的肿瘤防治科普作品和全媒体立体化的整合创新模式。首先,以住院患者为主体,开展“互联网+健康教育”行动, 聚焦人工智能,新媒体宣传;同时,以出院患者及志愿者为主体,组建肿瘤康复俱乐部。组建了6个患者俱乐部:造口人士俱乐部、粉红丝带俱乐部、爱鼻俱乐部、蔚蓝丝带俱乐部、妇爱俱乐部、木棉花俱乐部,目的是搭建医护患沟通平台,为患者提供肿瘤防治知识、康复知识、慢病管理知识等,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重返社会;再者,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国际护士节”为载体,开展线上线下科普宣传活动。推送健康信息245万余条,服务人数14万余人次,创作科普作品1100余件。2021年,骆惠玉主任主持的科研项目《肿瘤预防与康复的科普服务体系构建及推广应用》获第六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
护理文化
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积极构建护理文化,举办新护士宣誓仪式、护士礼仪情景剧比赛、“最美护士”征文演讲比赛、“感动护理”摄影比赛、护理案例演讲比赛、护理技能大赛、护理慕课比赛等,提升护士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展示护理风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重视护士职业暴露防范,加强护士职业防护,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统一配置化疗药物,减少护士与化疗药物的直接接触。
关爱护士身心健康,组织护士健走活动,缓解护士工作压力,成立护士俱乐部,丰富护士业务生活。
上一篇:呼吸内科(肿瘤)